谈学龄前儿童数学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   作者:乔丹
[导读] 相对于其它知识,数学对处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其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较难形成直观的概念。为此,很可能在孩子刚刚涉足于数学知识之始,便产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的情绪,对其之后的学习不利。所以,针对学龄前儿童数学学习的一系列问题,我认为,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认识、掌握,关键在于怎样培养孩子对数的切身感受,从而增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体验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

乔丹   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幼儿园  628015
【摘要】相对于其它知识,数学对处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其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较难形成直观的概念。为此,很可能在孩子刚刚涉足于数学知识之始,便产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的情绪,对其之后的学习不利。所以,针对学龄前儿童数学学习的一系列问题,我认为,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认识、掌握,关键在于怎样培养孩子对数的切身感受,从而增进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体验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数学教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2-097-01

        数学作为描述和解释事物存在方式,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渗透在儿童的生活中,它帮助儿童认识世界,领悟建立在人脑中的抽象关系,给儿童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学前儿童阶段如何开展数学教育?结合目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现状,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注重儿童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
        什么才是儿童数学教育所要追求的?数学将给孩子的明天留下些什么?我认为儿童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人类思维的结晶,而在于获得迁移和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一个体发展所必备的品质,是为了明天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是难以穷尽的,而个体一旦具备了迁移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则可以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所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建筑材料,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建筑师的设计方案,数学知识是固定不变的,而数学思想可以使其构建的建筑物千变万化。思想方法时时处处体现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比如儿童要说出游戏区里有几位小朋友,有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就涉及集合、对应、统计、符号表示等思想和观察、比较、综合、判断等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载体,思想方法的获得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协同发展。
        二、注重对儿童数学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所有学习的基础,直观形式的正确选用,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的直观形式,必须从生活出发,从生活实践种的点点滴滴入手,让孩子充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从而使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产生了解和探知的欲望。
        (一)使用的直观方式要由简入繁,要多方位体现直观的作用,会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孩子产生相应的感知和反应,以达到最佳直观效果。学龄前儿意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低,他们只有在活动中摆弄物体时,直观地与材料接触,通过与材料的互相作用,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操作活动是手、脑、眼、耳同时进行的活动,它可以帮助他们思考物体和数的关系,训练孩子的思维。因此,我们在每次数学活动中都尽可能地提供的操作材料,让他们在直观的操作中获得知识。



        如:教孩子学习“比较多少”时,先让他们参加“花朵与蜜蜂”的游戏,为孩子提供花朵和蜜蜂的头饰和图片,将他们分成人数相等的三组,即花朵和蜜蜂各三组,但花朵比蜜蜂少一个,每次游戏后总会有一只蜜蜂找不到花朵,孩子们发现这一现象后纷纷发问:“为什么有一只蜜蜂找不到花朵呀?”我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孩子动脑筋,最终答出:是因为花朵比蜜蜂少了一个。这样,孩子对数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掌握。
        (二)使用直观形式不同,注意问题之间的相互衔接、关联,由表及里,从表象引出本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教师要以《规程》为指导思想,注重数学与各科教学、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恰当的时候,引导儿童的思维在直观形式的带领下,不断向前迈出。
        如:在教孩子学习数的分类比较时,教师为每个他们准备了4种动物、植物卡片。先让他们按动物和植物进行分类,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一样多。然后采用并放和对应的比较方法。在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时,还可以给孩子列出生活的熟悉事例,像在吃饭时,教师请值日生小朋友分给每组相同人数以相同的碗筷,让他了解人数与餐具数量一一对应,从而使孩子们了解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使其更有切身感受。
        三、注重从生活中寻找儿童数学教育的素材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育的素材,意义有三。一是有利于儿童构建连续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生活是连续的,儿童的学习也有一个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中,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帮助儿童有效地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以认识形状为例,如果让儿童从一大堆操作材料中抽象出某一形状的特征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教师不妨出示一张没有轮子的汽车图片,让儿童自己选择合适的形状添上去。这时,对各种形状特征的认识和比较就容易多了。二是有利于儿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多年的实践表明,越是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内容,儿童越喜欢,因为它生动、自然。例如,儿童在“烹饪”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按人数摆放碗筷、分配食物,依据食物的性状选择器皿,以及对食物的形状特点、食物量与质的变化等与数学有关问题的认知。为了使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他们也会很乐意地探索其结果。三是有利于儿童建立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在学龄前儿童初步探知数学知识领城时,能够使其有足够的好奇心、兴趣,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快乐体验中喜爱数学,也就帮助孩子以后的学习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宋乃庆,康世刚.数学文化读本[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9.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
[4]黄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1-122.
[5]卢艺娟.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5,(6):51.
[6]李军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指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3-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