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学科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   作者:蔡伟雄
[导读] 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形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促进,提出可行性建议,为科学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蔡伟雄    广州一中  510163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生不良心理形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对其心理健康的促进,提出可行性建议,为科学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活动  促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2-108-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的健康教育也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健康教育在体育学科中的渗透,有助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之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健康不仅意味着具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2 .学生心理健康及健康教育现状
        现代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重心都偏向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校在考试指挥棒作用下偏重于学生智力因素培养,从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出现“好心情少、活动少、说话少”三少的抑郁倾向,导致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等不利健康因素的产生。
        北京市卫生部门公布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北京地区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绝大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在青春期就已表现出了抑郁倾向。有关的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行的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就有健身原理、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养生保健、心理与体质健康、交通安全知识等方面,但涉及情感、家庭、社会实践问题处理、适应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忽视学生达成心理目标。
        3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改善人的心理健康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1 改善情绪状态。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愤怒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同学间的相互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3.2 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体育锻炼可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3.3 有助于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有:“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人的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此,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3.4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客观困难和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主观困难,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3.5 增强抗疲劳能力。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了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产生疲劳。中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体育锻炼则可使其身心得到放松。
        3.6 有助于心理疾病治疗。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中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4. 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体育+健康教育”,而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引起重视。开展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的原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掌握正确的心理保健方法,使自己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我心态,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4.2情感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以提高他们对情感、家庭、社会实践问题处理能力。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并享受其中的乐趣,教师因势利导从中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并善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基础差、体质弱的学生则多了解其思想动态,加强与其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采取鼓励、帮助与支持等措施、手段,让其树立自信心及坚强的意志。
        4.3适当选择挫折教育,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环境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因而在体育教学中:①利用环境,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对于享受惯环境舒适、从未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在父母万般呵护下成长的学生来讲,,环境是最适宜锻炼人的意志。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身体的抵抗力。②通过创设情景和提高要求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来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困苦,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一些体质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要求,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③学会放弃,勇于面对失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努力拼搏的精神是体育教学目标之一,但对不可达成的高目标,或遇到强有力的对手时,争强好胜的学生,行动往往为维护自己的高尊,而采取更为积极的、竞争的、冒险的行为,将自身置于不安全的运动境地,若任其继续下去,将会引起心理扭曲,造成肢体伤害。对此类现象应给予引导、劝告,就事进行分析,让学生体验失败,敢于面对失败,学会暂时放弃,使其明白“放弃”不等于“没勇气进取”、“放弃”不等于“没面子,等待时机的成熟,以备再战。
        4.4体育教学中应选择合理的运动负荷,增加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与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习主体性。
        体育教学活动中合理的运动负荷有助于改善不良的情绪和消除焦虑、抑郁紧张及疲劳症状。学习内容组合的选择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与方法,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自己选择,使其兴趣、特长得以发挥,在各自的学习领域、擅长项目中找到运动乐趣,展示自我价值,起到自我调节作用。
        5. 结论
        5.1 体育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5.2 体育教学活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5.3 体育教学活动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价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5.4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结合学科内容及社会需要,有效进行职业指导和社会适应心理方面的教育。
        6. 参考文献
【1】 《广州日报》. 2006.08.29
【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