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余冬琴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   作者:余冬琴
[导读]

余冬琴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崇文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2-128-01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不仅教师的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且一些教学行为如:课堂预设、情境创设、学生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有了明显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课堂教学的面貌得到了改变。但同时也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有些数学课堂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课堂效率较低,影响了学生真正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大家开始关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一、精心“预设”抓“生成”。
        一节课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所以教师的备课十分重要,好的课前“预设”,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教案就如杜威所说是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进课堂,一个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现,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它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审视“预设”与“生成”,倘若没有精心预设,也谈不上生成,只有在实施预设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的瞬间,预设自然变为动态的生成。学生是有思维的人,不会完全按我们预设的那样进行活动,所以课堂上常出现老师意料之外的问题,使课前预设很难有效的达成。每一位数学教师,预设都要极为充分,对设置的问题,学生回答出来怎么办,回答不出怎么办,回答超越问题的本身怎么办等等,自然就能有效地解决预设生成中的一些矛盾,也只有这样,教师也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进行调控,促进预设的有效生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二、 情境创设要合理。
        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数学课堂中良好的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情境的创设途径有很多种,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猜想情境等,在“二年级角的认识”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1、将剪刀、背心、红领巾等实物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学过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快发现了对称、角等数学知识。2、动画出示机器人,引出角朋友(直角),借助角朋友寻找情境1中的角的兄弟们。3、通过猜名字引出锐角和钝角……本课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借助旧知迁移很好的掌握了知识,是个较为成功的情境创设。但在一些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为了情景而创设情景,设计牵强附会,而不能将学生置于参与的情境中,根本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导致课堂低效。如:给中、低年级上数学课时,总想将课的内容融于故事情节中,但由于欠缺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情景与内容总是不够融合,不但不能激发情趣,还浪费许多的准备时间。
        三、积极参与讲实效。



        新课标强调课堂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它决定这活动的始发、活动过程、活动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成为课改以来老师们教学的一个亮点。如:在进行圆柱体体积的教学时,不仅老师用教具演示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更有学生转化的动手操作;圆锥体积的教学,学生已经走上讲台,取代了昔日教师的演示,不仅借助沙子或水将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形象地展示给大家,还能让大家参与推导的过程中,加快、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大多数老师都十分重视,尤其是小组合作,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时课堂气氛虽然活跃,学生充分“参与”,但效果其实并不好。我回顾自己的教学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如:有时问题过于简单或直接,根本不用合作我却在组织交流;一些问题不够重点,白白耽误时间;还有一些问题应该讨论,可给的时间却过短,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最终学生参与了,但只是走了形式。体现出来,那就是课堂无效。老师们注意的是一定要理解学生参与与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不仅如此,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方法,合作的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
        四、关注差异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是在内容安排,教法选择、学法使用、练习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强调评价落实处。
        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已经获得了什么、离目标还有多远,在整个教学过课程中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已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发展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以及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方法的综合性评价,不仅使师生关系得以改善,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反思我们的教学,应有两种“假象”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种是评价的不实性:例如为体现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特别增加评价环节,为评价而评价,显得牵强且效果较差。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的言行缺乏自觉性,过于盲目和随意,对学生缺乏激励性,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失去自信。一种是评价的不具体性:不管回答问题的对象属于哪种程度,问题属于哪种梯度,回答的程度如何,基本上采取相同的评价语言:“你真聪明!”,“太棒了”等等,对每个学生如此,每一节课也是如此,,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而且过多的鼓励也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时间久了,会显得苍白与无力。 为使课堂评价落到实处,建议教师要学会评价学生的一些技巧:如 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恰当的选择评价的时机;坚持评价具体化;掌握一些评价的语言艺术等,还要对学生之间的评价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一些评价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大胆实践的同时,必须重视其成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