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法度针》版本及校勘举例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   作者:管凌霄
[导读]

管凌霄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222006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33-01

        一、《诗法度针》提要
        《诗法度针》,清代徐文弼撰,为作者于府学教授诗学之课本。其立论以笃行情、谨法度、谐声律为宗旨,书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集,金集为“诗法杂论”,为前人论诗语而成,略加按语。首列“五戒”,次举“十宜”,次分论诸体、声韵病犯,继论四唐、命题、平仄谱式,所取大抵皆习见之书。石集为杜律杂体,丝集为全唐试帖,竹集为汉魏六朝诗,匏集为全唐古体,土集为全唐近体,革集为宋诗各体,木集为元明各体。 具有重要的文学史、诗史研究价值。 蒋士铨、袁守定的序文及徐食、独孤及各一首诗均藉《诗法》得以保存,其文献价值突出。
        关于《诗法度针》的版本情况,《清诗话考》载:“然传世版本颇多,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美堂刊十卷本,是年英德堂刊本、同文堂藏板本八卷、得月楼藏板本、怡莲堂翻刻本、乾隆三十六年(1771)谦牧堂重刊十卷本、乾隆四十二年(1777)天德堂重刊十卷本、乾隆六十年(1795)大文堂藏板本、宝田斋刊本、两仪堂刊本、同治间重庆翻刻本。又题《重订诗法度针》四卷,上海进化书局石印本。日本有安政丁巳(1857)京摄书林三书堂刊海屋贯名校订本《汇纂诗法纂论》三卷,卷一“诗法度针”即取此书中论诗语而成;又有安政二年(1855)大阪河内屋喜兵卫印本《汇纂诗法纂要》三卷、安政四年(1857)大阪文容堂前川善兵卫印本。”
        二、上图所藏《诗法度针》三种版本
        现就上海图书馆所藏三种刻本进行著录分析。
        彚纂詩法度針,清(1644-1911)本立堂刻本,具体年代不详。索书号为线普361318-28。共8集33卷,8册。每半叶10行,每行大字22字,小字双行44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前有蒋士铨序、袁守定序、金玉序。此版本出现了装订错误:张序后第一篇小字序第三页订在了金集目录中间,即“序三芸生堂”订在“四卷”与“唐试帖天文类”之间;“总目”订在了金集目录中间,即目录中“四卷”与“唐试帖天文类”之间。蒋士铨序版心处有“芸生堂”,杂论金卷一第一、二叶版心有“芸生堂”,猜测此序及金卷一二叶原版为芸生堂藏板。石集最后“诗法度鍼卷第三”三十三至三十五叶栏线缺。竹集最后“诗法度鍼竹卷十八五言古隋三”有三处墨钉。第五集字体异,变细有力,刻痕明显。字体偏方正。避讳情况举例:1)杂论金集一第七叶“李本寧”不避道光讳。2)“歷”讳字“曆”如杂论卷一二十九“大歷贞元中”。
        彚纂詩法度針,清(1644-1911)同人堂刻本,具体年代不详。索书号为线普500433-40。共8集33卷,8册。每半叶10行,每行大字22字,小字双行44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前有袁守定序、金玉序、蒋士铨序。此版本出现目录装订错误:“金集一帙卷首”订于“杂论卷一”第二、三叶之间,应订于袁守定序后。金集序卷首袁守定序版心处有“袁”字。絲集有红色圈点。竹集目录有手写增补:阮籍十一首下“附魏文帝七言一首”。字体偏细长。避讳情况举例:1)“歷”讳字“曆”如凡例金卷首一“所编歷朝古近诸诗”。2)“玄”缺笔,如序卷一金一。3)杂论金卷一第九叶“杨仲弘”未避乾隆讳。



        诗法度鍼,清徐文弼辑,同学及门诸子编校。清乾隆42年天德堂刻本。索书号为线普长490336-37。共10卷,1函2册。每半叶10行,每行大字24字,小字双行48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此版本版心有堂号“天德堂”。出现缺叶情况,如诗法度鍼目录九“卷三七言律二十六”。大部分书叶无栏线。字体偏细长。
        三版本之关系:三者均属于坊刻本,一直未受到重视。《诗法》于一九九七年于四川彭州发现。经多方查检证实当时国内各图书馆无此藏本。《诗法度针》为乾隆年间所作,此三版本版式大致相同,除天德堂本有确切年代(乾隆四十二年重镌)外,本立堂本和同人堂本均无明确牌记与刻工信息,避讳混乱,序跋均就内容而论,无确定刊刻年代。总体上看三个版本印刷存在质量问题,尤其是小字拥挤、印刷不清,墨迹严重难以辨认,可校内容不多,大部分是异体字问题,价值不大。因此无法断定本立堂本、天德堂本、同人堂本刊刻的时间先后,亦难以确定三者的源流关系。
        三、校勘举例
        由于本立堂本和同人堂本无确切刊刻年代,亦无法判定其与天德堂刻本之关系,所以校勘以年代确定的天德堂本为底本,本立堂本、同人堂本为校本。现选取其中一篇诗论进行校勘。
        論命題
        凡作詩須要認定題目譬如走盤珠雖圓轉不定而不離於盤徐秋壽
        唐人命題亦自不同雜古之人集而觀之不必見詩望其題引而知其為唐人今人矣嚴儀卿
        命意敷詞不敢一字漏于題中一字溢于題外[一]黃思齋
        古人吟詩絕不草草至于命題[二]各有深意老杜酌詩云步履深林晚開樽獨酌遲仰蜂粘落絮行蟻上枯梨徐步詩云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芹泥隨燕觜花蕊上蜂鬚葢獨酌則無獻酬也徐步則非奔走也以故蜂蟻極細微之物皆能見之若與客對談或急趨而過則何暇致詳于此[三]可見卽小小寫景[四]亦必繫照題中獨字徐字故細之一字自任之也懶真子
        按作詩者先因事立題就題立意如杜詩題之短者曰堂成則賦堂成之外無他意故起寫堂之規製而勢而下繼曰榿林礙口吟風葉[五]籠竹和煙滴露稍暫止飛鳥將數予頻來雨燕定新巢四句以見林木之茂禽鳥之適如此則賦堂成者備矣故止結之曰時人錯比楊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二句引楊雄以自況以終堂成之意[六]如題之長者曰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得寒字故起曰竹裏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二句以見嚴公一時攜饌之盛如此繼承之日非關使者徵求急[七]自識將軍禮數寬二句然後枉駕攜酒之意備見至頸聯則曰百年地僻柴門通五月江深草閣寒二句五月以實仲夏柴門草閣以實草堂結曰看弄漁陽移白日[八]老農何有罄交歡二句言無他風景唯看弄漁舟以移白日則我老農何所有而盡其交歡如此哉其指事遠情言意兩者皆知以切題求詩詩應乎題則格自從而定矣世之共八股文拋卻本題若茫無措手是可異也
        校勘记:
        [一]于,本立堂本作於;同人堂本作于。
        [二]于,本立堂本作於;同人堂本作於。
        [三]于,本立堂本作於;同人堂本作於。
        [四]同人堂本“此”下脱“可”字。
        [五]目,本立堂本作日,同人堂本作日。
        [六]自,本立堂本作目,同人堂本作自。
        [七]關,本立堂本作関;同人堂本作関。
        [八]陽,本立堂本作舟;同人堂本作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