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春
(南宁市马山县妇幼保健院;广西马山530699)
【摘 要】目的 对比子宫肌瘤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式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6例子宫肌瘤患者视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甲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乙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以及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乙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甲组(P<0.05);与甲组(20.27%)比较,乙组(4.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与甲组(25.68%)比较,乙组(3.38%)疾病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子宫肌瘤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对比
临床上,子宫肌瘤为发病率较高的妇科良性肿瘤之一,育龄女性为该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1]。虽然子宫肌瘤癌变率较低,但仍需提高警惕。临床治疗该疾病时,通常会根据肌瘤数目、大小、部位以及患者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通常会选择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2-3]。若患者不愿意将子宫切除或者具有保留生育能力的意愿,则通常会选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4-5]。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微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6]。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并将其手术治疗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进行对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将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96例子宫肌瘤患者视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不存在手术禁忌证;②经宫颈细胞学检查或者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③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②子宫颈恶性病变;③中途退出。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甲组患者共148例,年龄25-43岁,平均(32.85±2.18)岁;多发性肌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患者分别有39例、58例、51例。乙组患者共148例,年龄26-42岁,平均(32.82±2.13)岁;多发性肌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患者分别有41例、57例、50例。对比两组基础,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组:于月经干净之后的3-7d行手术治疗,术前完善各项检查,经B超检查明确子宫肌瘤部位、数量与大小。行硬膜外麻醉,手术体位取仰卧位,于下腹部正中位置做一手术切口(8cm左右),逐层分离之后进入腹腔内,细致探查腹腔内情况,以子宫肌瘤大小为依据,做纵形、梭形或弧形手术切口,沿肌瘤包膜表层进行钝性分离,一直到基底部,钳夹血管之后切除子宫肌瘤,仔细缝合残端,清理盆腔,关闭腹腔。
乙组:手术时机与术前准备同甲组,麻醉方式选择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手术体位取膀胱截石位,气腹压控制在10-13mmHg之间,于脐上缘位置做出一个横形(约1cm)手术切口,采用套管针(10mm)进行穿刺,在腹腔镜直视下对子宫肌瘤位置、数量、大小、盆腔是否粘连等情况进行仔细探查,在左右髂前上棘内2cm的位置做出一个手术切口(5mm),并将手术器械置入,进行手术操作,先在12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6U垂体后叶素,将其注入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位,假包膜采用超声刀或者单极电凝切开,分离瘤体,止血之后于镜下进行缝合。结束手术之后,创面涂抹玻璃酸钠,如果患者属于多发子宫肌瘤,并且肌瘤之间相隔的距离相对较远,那么需要逐个将其剔除并缝合好。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以及疾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 20.0软件,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经t、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
乙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甲组(P<0.05),见表1。
![](/userUpload/1(92527).png)
3.讨论
子宫肌瘤主要发病群体为育龄期女性,青春期女性较为少见。绝经之后肌瘤消失或者萎缩,所以临床通常认为子宫肌瘤的出现与孕激素、雌激素存在密切相关性,以上两种激素均能对子宫肌瘤瘤体生长进行促进[7]。除此之外,遗传、晚育、未生育以及妊娠过程中服用雌激素等也和子宫肌瘤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并非全部子宫肌瘤患者均会有明显临床症状出现,大部分是在体检时发现,且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现象,随着瘤体增大,可触及下腹部包块,部分患者还会有尿急、尿频、腰背酸痛、下腹坠胀以及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出现。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随着病程进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及时诊治十分重要。以往临床通常会选择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该疾病,但该手术方式给患者带来的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速度相对较慢,同时还可能会出现盆腔粘连、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收到了一定限制[8]。鉴于此,本研究在该疾病治疗中采用了微创手术方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显示,乙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均优于甲组,提示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子宫肌瘤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究其原因,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患者术后恢复速度相对较快,且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与此同时,该手术方式能将患者的正常生育功能保留,故受到了临床广大患者的欢迎。虽然该手术方式具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术中止血难度相对较高,所以手术开始前通常需要给予患者垂体后叶素,以此来将子宫出血量减少。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子宫肌瘤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光,陈钢,王佩红.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加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及生育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8):75-79.
[2]赵骏达,梁凌云,马俊旗.曲普瑞林联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激素水平、月经及子宫肌瘤复发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6):741-744.
[3]关新垒,华彩红,王世进,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疗效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0,37(3):243-245,250.
[4]薛华,张建国.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20,29(1):74-77.
[5]顾蓉,陈先侠,徐福霞, 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20,29(3):75-78.
[6]陈玲玲,肖金焕.腹腔镜粉碎器技术结合消瘤汤在子宫肌瘤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对术后复发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8):951-953.
[7]马强,陈雯,吴乾凤, 等.术中超声应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肌瘤残留及复发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0,31(2):155-157,97.
[8]张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肌层愈合及对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