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杰1王凯鑫2
1.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200;2.唐山市中医医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如今生殖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子宫内膜容受性也显的非常重要,决定了胚胎能否成功的种植在子宫内。子宫内膜容受性主要取决于内膜厚度、形态、血流以及激素水平。文章就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指标进行综述。
临床发现,许多不孕症或者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归结于子宫内膜容受性障碍,本文主要论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指标,以期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1 超声学检查 由于超声简单便捷无创、可重复性、实时性及可预测性的优点,可间接了解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已经成为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首选,从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回声类型、内膜及内膜下血供、容积超声等方面对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行评价[1]。
1.1子宫内膜类型
通过B超观察,子宫内膜分为三型,A型,即三线型;B型,弱三线型,宫腔中线回声不明显。C型,没有明显的线性,宫腔中线回声消失。田密苏[2]等在胚胎移植当日检测子宫内膜形态,从妊娠成功率来看,A型高于B型,B型高于C型。
1.2 子宫内膜厚度
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 EMT)指的是子宫前后壁的内膜和宫腔间隙的总和,随周期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反应子宫内膜的生长情况,是评估ER的重要指标,特别在预测胚胎移植成功率时,是决定妊娠结局的独立因素。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卵泡成熟时,子宫厚度8- 10mm最适宜胚胎着床。
1.3 子宫内膜血流
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和子宫动脉血流是影响内膜厚度的重要指标。田密苏等[2]对子宫内膜内血管数目分布状况分析, ≥6支妊娠率100%,4~6支妊娠率68.0%,≤2支妊娠率30%,表明血管数目越多,血流越丰富,妊娠率越高。行胚胎移植术的患者,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供越丰富,胚胎种植成功率越高。
1.4 子宫内膜容积
内膜容积可以反映内膜体积的大小。有研究显示[3],子宫内膜容积大于3ml,受孕率增加,小于2ml成功妊娠率降低。
2 激素测定
孕激素是由卵巢黄体细胞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使子宫内膜由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使子宫内膜蜕膜化,子宫内膜蜕膜化对于受精卵着床的维持妊娠具有重要保护作用,蜕膜组织可以形成免疫屏障,避免胚胎被排斥,有利于受精卵植入,保证妊娠安全进行。合适的P值水平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因子的正常表达,影响胚胎的质量和着床。适当的雌激素水平是胚泡着床所必需的激素,对于胚胎植入和早期妊娠都有着重要作用,可影响滋养细胞的侵袭能力[4]。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相应受体结合,促进内膜组织生长,有利于胚胎着床。
3 组织学检查
胞饮突是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顶端微绒毛融合形成的大而平滑的突起,成熟阶段胞饮突的数量和胚胎着床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entin-Ley等人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囊胚并未附着于胞饮突呈递细胞的顶端质膜上,滋养层细胞与外侧质膜上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通过共享顶端连接复合物来接触,意味着胞饮突可能并未直接参与胚泡与子宫内膜结合过程,胞饮突在胚胎植入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待阐明。
4 分子生物学检查
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上和子宫内膜基层上,存在着多种蛋白及细胞因子[5]。如LIF、整合素αV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x43、同源框基因A10白介素 (I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等细胞因子或分泌蛋白都参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调节。分子生物学检查需要采取子宫内膜组织,属有创检查,目前多用于动物实验,临床上很少采用。
5 总结
临床上,由于操作复杂、创伤大、价格昂贵等原因,组织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比较少见。而B超检查和血液检查比较普遍,对于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子宫内膜厚度、类型、血流、容积,雌孕激素来测定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否良好。
参考文献
[1]仇嘉昕,高玉平.子宫内膜容受性判断新进展[J].生殖医学杂志,2019,28(08):965-969.
[2]田密苏,郑波,吕芳杰.彩色多普勒能量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预测胚胎解冻移植妊娠结局的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38(09):1058-1060.
[3]Joo JK, Jeong JE, Kim CW, et al.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ndometrial volume and uterine vascularity and pregnancy outcome in 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cycles[J].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2016, 61 (3) :133-135.
[4]徐潇雨,王树玉,贾婵维.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26(12):123-124+54.
[5]王秀娟,周春红,郝天羽,等.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19,36(05):47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