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网信管理,防范化解舆情风险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刘雨杰
[导读] 摘要:面对社会群体环境,当下我国对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使用率相当高,当前网络舆情的高发区,特别是涉及不当言论、不良信息以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声誉、品牌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负能量。
        黑龙江省庆丰农场  黑龙江庆丰  158421
        摘要:面对社会群体环境,当下我国对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使用率相当高,当前网络舆情的高发区,特别是涉及不当言论、不良信息以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声誉、品牌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负能量。因此应着重加强网信管理、引导处置与对策几个层面入手,进一步防范化解舆情风险。
        关键词:网络舆情;风险研判;引导;处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智能终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飞速提升,特别是新媒体等一系列传播平台的快速发展,引领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风潮。高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带来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多维度的网络空间,让群体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也容易使一些缺乏正能量的行为、网络虚假信息和过激言论在群体中大量传播和快速扩散,引发舆情信息的“蝴蝶效应”,从而出现网络舆情风险,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1舆情风险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针对日益突出的网络舆情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国外,网络媒体在反应社情民意方面的作用不及中国,研究较少,也没有“舆情”或“网络舆情”的直接提法,但是关于互联网络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较为深刻的定义。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认为,网络使思想教育具有更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在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知识之中隐含思想教育内容的本质,使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中共十八大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这从制度层面确立了网络舆情研究的指导思想,也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2网络舆情的特点
        2.1广泛性
        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是的师生。教师掌握着讲台的话语权,很多都是在某些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受众面很大;学生则是一群思想活跃、同质性强的青年人,群体数量众多。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师生在全国的分布相当广,大都处于城市甚至中心城市,人员密集,接触网络非常便捷,课余时间比较充裕,一旦出现网络舆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所在范围内的多数人产生影响。
        2.2复杂性
        群体使用新媒体的渠道多元化、群体来自不同的生源地、群体的思想不成熟易于煽动等方面的情况,让成为网络舆情隐患的重灾区,也形成了情况复杂、性质各异的特点,增加了很多舆情监测方面的难点。
        2.3突发性
        网络舆情的发生,往往起源于对某些生活问题、社会现象、政治热点、社会焦点或者意识形态领域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或情绪,有时候甚至是产生于缺乏足够认识的无心之举,但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前期进行预测的难度较大,大部分都是在引发了网络舆情之后所采取的“亡羊补牢”措施。
        2.4多样性
        网络舆情的内容涉及到多方面,参与其中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只是简单表达诉求,有的是为了发泄情绪,有的是希望得到认可,当然也不排除有着被别有用心的非法团体(个人)煽动利用,制造网络舆情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情况。这就让网络舆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3网络舆情的风险研判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的舆情风险点也随之层出不穷,需要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防止舆情风险扩大。而如何应对的关键一步在于对舆情的每个风险点进行研判,这些风险点包括舆情产生的背景、制造舆情的主体、舆情发生的类型以及舆情造成的影响,做到情况明、思路清。


        3.1舆情缘由
        每个网络舆情之所以会产生,必定有其形成的特定条件或缘由,网络舆情也不例外。比如,在国家一再强调公平的情况下,仍有个别部门或部分罔顾政策,出现资料审查不严、录取舞弊等各种违规行为,仝卓事件、山东冠县陈春秀、东昌府区王丽丽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就是这样的典型。还有在中国全民积极抗击新冠
        肺炎疫情的大潮下,某药科大学的毕业生许可馨发表了消极抗疫甚至还有侮辱祖国和同胞的不当言论,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其母校也受牵连,不仅学校的社会声誉受损,而且其人才培养、选拔的机制也备受质疑。
        3.2舆情影响
        每一个网络舆情的发生,都会在一定的范围,对特定的人群、组织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对国家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就算是一句话、一张图、一个举动甚至到一个表情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因此,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要有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界定,才能更加有效地把控舆情,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作用。
        4加强网信管理,防范化解舆情风险的对策
        4.1做到人防、物防、技防工作
        人防。一方面,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起一支业务精干的舆情搜集、研判和处置团队和网评员队伍,特别要发挥思政工作者、辅导员的重要作用,构建多级舆情监控联动体系,同时与广大社会媒体、有关部门之间共享信息资源,沟通舆情动向;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范,提高员工的自律意识。特别是要结合实际,对舆情制造主体的思想动态、学习工作状态进行摸排,了解个体诉求、解决热点问题,消除隐患。
        物防。一方面要构建宣传舆论阵地、畅通诉求反馈渠道和信息对外通道,强化官方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正规渠道宣传主流思想,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相关人员正确反映诉求或表达意见;另一方面要建立发言人制度,设置对外发言人岗位,以官方的姿态、权威的声音向广大受众传递正确的、真实的信息,及时正面回应舆情,防止出现误读和误解。
        技防。一方面要运用先进的科技产品,依托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比如在网络系统中屏蔽敏感词汇,设置发言、审核权限,从源头进行舆情把控,将突发网络舆情化解在初始状态;另一方就是要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培训,及时向有关工作人员传递更多舆情信息,并聘请专家传授经验,解读正反面案例,让舆情工作人员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业务素质。
        4.2强调即时效性、针对性
        时效性。网络舆情风险化解要讲求及时、迅速和有效,避免舆情升级为危机事件,决不要出现“冷处理”“缓处理”或者“不处理”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应急处理体系的重要作用,有关部门之间不能相互推诿,更不能相互指责,而是要协调有序地相互补台,而非拆台。
        针对性。在舆情处置过程中,要就事论事,回应关键诉求,不能牵扯其他关联度不大或根本不相关的人员或事项,防止次生或伴生舆情的出现。一旦发生次生或伴生舆情,原生舆情的处置将更加错综复杂,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甚至扩大影响面引发公共危机事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时刻保持警惕,建立持续有效的网络舆情防控和处置机制。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细化舆情处理流程、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考核办法、问责机制等,建立通畅的舆情管理制度,使网络舆情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细致化。
        参考文献:
        [1]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J].广岛数学教育学报,2005(1):33-36.
        [2]胡恒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现状述评[J].学术论坛,2014(7):173-176.
        [3]付业勤,郑向敏.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编辑之友,2013(12):57-59.
        [4]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