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外出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2500万人左右,因此产生了67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是留守儿童最多的省份,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应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事项持续推进。
关键词:童伴计划;精准破解;留守儿童
一、引言
项目基本模式为“一个人、一个家、一套工作体系”。“一个人”,指在试点村选拔招聘1名19-55岁、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妇女担任“童伴妈妈”,履行儿童信息登记建档、定期走访、关爱陪伴、开展活动、督导监护人履责、协助解决福利需求等职责。“一个家”,指每个试点村建立一个“童伴之家”作为实体活动阵地。“一套工作体系”,指搭建纵向包括县乡村三级递送机制,以及涵盖团委、民政、公安、教育、卫计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动关爱服务网络。2016年1月起,通过公益PPP模式即三年财政投入500万撬动中国扶贫基金会投入1000万资金,在省内7市10县(区)100个村启动全国项目试点。2017年起,采取省财政投入247万带动市县级财政匹配资金方式,支持其余14市(州)43个县(区)65个村开展省级项目试点。
二、项目背景及源起
(一)项目背景
1.留守儿童总数较大并将长期存在
201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定义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按照这项界定。虽然留守儿童人数逐年呈下降趋势,但总量基数依然巨大。且根据省人社厅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同比增长0.5%,我省仍为劳务输出大省,说明留守儿童群体仍将长期存在。
2.留守儿童在全省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
全省21个市州均有留守儿童,总人数排名靠前的6个市州依次是南充、达州、巴中、宜宾、泸州和广安,合计45.91万人,占全省总数的60.4%;留守儿童较为集中在27个县(市、区),共有留守儿童41.99万人,占全省总数的55.2%,其中安岳、大竹、营山、平昌、南部5县均超2万人;民族地区以凉山州留守儿童最多,达1.5万人,甘孜和阿坝相对较少,各为1000余人。
3.贫困县留守儿童数远多于非贫困县
除留守儿童总数整体偏少的阿坝、甘孜的31个县(均为贫困县)外,占全省其他152个县总数37.5%的57个贫困县,却聚集了占全省总数的56%、共计42.69万名留守儿童。贫困地区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导致家庭收入主要依赖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家底穷”也无法吸引劳动力返乡,因而成为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区域。
(二)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根源
1.主要问题在“四多”。一是安全问题多发。“粗放型”监管及安全教育缺位让留守儿童更易遭遇溺亡、用火用电、车祸等人身意外伤害或者成为校园欺凌、性侵害等他人侵害对象。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和偶尔遭受过至少一种校园欺凌的比例分别为12.1%和49.2%,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二是心理隐患较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发生率为11.5%,涉及情绪、多动、亲社会行为、品德、同伴交往等多方面。三是福利需求较多。留守儿童与残疾儿童、困境儿童群体有一定程度叠加,福利需求大、种类多。成都市人民检察院2017年6月发布数据,留守儿童或问题家庭背景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率占比高达90%。留守儿童受外部环境和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容易出现文明礼貌和生活学习习惯差、沉迷于电视或网络、游戏等坏习惯,甚至造成不良嗜好、辍学闲散现象,为演变成学生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
2.问题根源是“缺少陪伴”。留守儿童面临家庭、校外、社会等多方面监管缺失,特别是成长中没有父母在身边,日常生活照顾、心理和情绪需要、行为教导都是由父母之外的养护人来完成,但有些养护人由于自身的能力和精力,还有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可能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这些需要,逐步成为“心灵孤儿”,因此有一个值得他们信任的成年人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指导成为留守儿童最急迫的需要。
三、“童伴计划”项目有效破解关爱工作关键点
(一)解决“陪伴缺失”,找到合适成年人守护成长
1.常态化陪伴,有效弥补亲情缺失。
来自本乡本土、熟悉乡情村情的童伴妈妈,能够就近就便实现“7×24”“5+2”的日常陪伴和跟踪服务,真心付出获得了留守儿童的充分信赖、建立了彼此信任的深厚感情,有效弥补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亲情缺失。调研中,96.8%的留守儿童认为童伴妈妈对自己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
2.关注内心,着力实现正向心理引导。童伴妈妈通过交心谈心、上门家访等方式,也能密切关注留守儿童不良心理倾向,及时介入并给予初期心理抚慰,有力有效地正向引导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第三方评估显示,项目村留守儿童在交流沟通、自信心、自控力、挑战力和求助意愿等方面都有明显良性提升。
3.督导监护,合力融洽家庭关系。家庭及父母才是留守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根本来源。童伴妈妈将督导留守儿童父母及其养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帮助养护人更好地了解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改变教养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使孩子获得更多关心。经童伴妈妈劝说,300余名家长返乡就业创业,外出务工父母每天联系子女的比例从14.7%提升到30.2%,养护人每天和留守儿童交流陪伴的时间也从4小时提升到5.2小时。
(二)全面走访摸排,提供“定制”关爱服务
1.规范建档,夯实精准关爱基础。童伴妈妈通过定期入户走访、面对面谈话等方式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包括家庭、生活、性格、学习、健康等项目的个性化基础档案和关爱记录,确保不漏人、不漏项,关爱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幅提升。至今,累计走访儿童10.5万人次,建档立卡近4万余份。
2.覆盖全村,及时解决各类福利需求。积极响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为目标和要求,童伴妈妈一旦发现本村未成年人存在家庭变故、遭遇困难甚至脱离监护、遭受不法侵害等情况时能及时逐级纵向报送,并通过覆盖县级各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例如,汉源县集贤村童伴妈妈得知留守儿童小芳因父母双方吸毒、爷爷奶奶重病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她积极奔走、及时反映,最终为小芳家落实了低保并更加悉心照料小芳。截至目前,项目帮助解决协助返校、户籍登记、大病救助等儿童福利需求3.3万余例。
3.关注学童,补位教育薄弱环节。我省78.4%的留守儿童为6-16岁学龄儿童,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期。童伴妈妈主动参与留守儿童日常学业辅导、帮助树立爱学好学的良好习惯,至今已协助781名儿童返校。项目村留守儿童无人辅导学业的比例也从36.6%降至7%,名列前茅、成绩较好的比例分别由5.1%、22.5%提高到13.5%和39.6%,喜欢看书的比例不断上升,闲暇看电视、玩手机的比例则大幅下降。
(三)强化预防前置,有效降低安全隐患
南充高坪区东观镇,以前每年都有1到2例留守儿童溺水事件,而在全镇7个村开展“童伴计划”以来,通过童伴妈妈们加强对孩子的监护管理,特别是在溺水时间高发的暑期逐户走访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再无一例留守儿童溺水事件。165个村实施项目两年多来,从未发生一起儿童意外伤亡、遭遇非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和涉童信访等事件。省项目办定期指导童伴妈妈面向留守儿童及其养护人开展防性侵、防溺水、安全用电、灾害逃生、文明卫生等安全自护等主题教育活动,留守儿童自护意识明显提高,求助意识也得到增强。童伴妈妈走访中也会注重发现各类安全隐患并及时反映、请求整改,有助于提高乡村环境的安全性。调查显示,懂得很注意安全的留守儿童比例从25.1%升至55.8%,要喝生水的从17.2%降至6.3%,上下学有人接送的从29.1%升至41.4%。
(四)活跃基层阵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每个项目村按照“标准化配置+个性化设计”原则,匹配建立一个“童伴之家”并定期开展各项活动,有效填补了村级留守儿童活动式实体化关爱阵地的空白,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稳定安全的活动场所。“童伴之家”在童伴妈妈在场陪护状态下每周固定开放不低于16小时,每月至少举办一次主题活动,至今已累计开展活动1.1万余次,参加儿童达25.9万人次、家长9万人次,逐步成为项目村未成年人最喜爱的课外学习娱乐阵地。
四.结束语
综上可见,“童伴计划”是一项适合农村一线实际、能切实满足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的关爱项目,已逐步成为各级党政支持、社会关注、群众叫好的品牌化关爱项目,具有持续深入开展的必要性。同时也欣喜看到,共青团四川省委持续将该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不断统筹联动、整合资源,扩大项目覆盖面,截至2020年已有1326个项目点位,精准有效服务5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希望在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能有更多的留守儿童获得“童伴妈妈”的陪伴,更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守护在孩子的身边,让亲情与关爱不再缺席。
参考文献:
[1]刘小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现状与前瞻——基于政策与法律文本研究[J].重庆行政,2020-10-18
[2]高爱梅;王飞.多方合力,更好关心与保护留守儿童[J].团结,2020-10-15
[3]心彧.给留守儿童更多持续有力的关爱[N].郴州日报,20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