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2.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指明了方向。高校的功能和使命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有担当,有责任,要胸中有义,常怀民族大义。文章阐述了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意义,并从三个方面对创新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文化自信,少数民族文化,精准
高校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联动和耦合作用,要像“石榴籽”一样,抱得紧,抱的实,抱的巧,心连心,心贴心,心交心,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尊重多元,尊重差异,尊重历史,做到各自舒适、得体、适度。做好智囊,讲好少数民族文化故事,精准服务地方,弘扬民族文化,拓宽创新路径,优化运行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实际考量方式,防止假大空,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接地气,通过扶志与扶智,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反哺,从而加固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意义
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宣传、组织、联系和团结全体师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发展和稳定的基层政治核心和政治堡垒。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民族文化为民族传承着共同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精神遗产,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民族文化是我国团结和凝聚各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内核,是党执政的文化资源。十九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辽宁是少数民族大省,又是边疆省份,高校是文化传播阵地,遵循先进文化的发生规律,把握少数民族文化与高校教育的关联,充分展示智囊作用,扶志与扶智并举,服务地方,精准精细,弘扬民族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激活民族文化的优化选择,浸透了党建工作的文化性,解决党建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路径
1.设置特色课程,扩展少数民族文化受众群体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功能,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需要建设少数民族特色课程,既能够实现高校的错位竞争优势,又能够完成高校的教学任务,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沈阳师范大学立足于辽宁地方的资源和文化优势,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完成满语文的教学设计,从满族发源地和满语创建入手,在濒危语言抢救中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一方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打破年级和学科界限,面向需要,使更多对满语文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有途径习得知识。一方面,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生课程,拉长满语文学习年限,并将满语文、蒙古语和波斯文进行比对学习,拓宽学习的纵深,使学习更精专。
一方面,将学习者扩大化,面向省内各满族自治县,满族中小学教师,电视台进行满语文的师资培训,完成从地方高校内部教育向服务社会的转换,完成从成年人向中小学民族语言的传习。一方面,设立民族社团,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巩固民族的课程学习。四方面路径从受众人群,年龄高低,传承方式等方面实现了承接和灵活转化。于此同时,开设与东北少数民族相关联的课程,开设民族服饰,民族社会学,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纹样设计等课程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美术与设计学院与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合作,承接全省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将手艺人请进课堂,请进校园,使学生与传承人,传承人与教师有更深层次的接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地方文化元素成为学生作品设计的主旋律。
小学期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选题,以设计促进知识的深入掌握,将可落地的知识完成成果转换。以实践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激情和温度,有助于传承。以传承的方式服务于社会,有助于扩展。
2.建立学术机构,丰富研讨形式和内容
国家民委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沈阳师范大学的民族文化建设,批复了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化基地。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复了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基地。沈阳市批复了沈阳历史与民族文化资源创新发展研究基地。这些基地和科研机构的建立,扩大了民族文化研究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通过高校与地方民间机构相结合,聘请地方业务骨干为特聘教授和特殊人才,组织会议,撰写资料,设计课题,踏查访古,文旅评估,完成多项民族文化孵化工程。社会学学院完成了关于锡伯族发展的全国性提案,并得到批复,为五少民族的发展提供智囊的作用。
举办学术论坛,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青年学者论坛,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的核心,围绕文化传承的核心,学先进,促交流,挖掘保护,传承研究,积极推动。
3.整理出版文献,充实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辽宁省是少数民族大省,一朝发祥地,三代帝王都,是清朝历史演绎的起点,至今仍然保留着中国仅有的两座故宫之一的沈阳故宫。故宫中保留大量的清朝前期的珍贵史料,满语记载的史料尤为珍贵,但由于精通满语文的专家全国不足10人,这些珍贵的资料就被束之高阁。对满语语言文学,满文档案文献整理沈阳师范大学不遗余力,具有明显的地域学术优势。《大清国号词源词义试探》用满语考释历史文化事物,给出清朝国号的词源与含义新解,并对鸭绿江、皇姑区的皇姑、《山海经》的刑天、爱新觉罗、三仙女的满语地名、人名进行阐释。国家社科项目《会同馆<女真译语>研究》、《波斯文<史集.成吉思汗纪>整理与研究》、《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视野下的元代制度研究》,国家民委项目《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调查研究》等成果,成为国内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独创特色。
作者简介:林琳(1981——),女,辽宁建平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桓明慧(1962——),男,辽宁北票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党建。
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党建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9SSDJ-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