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耘联大数据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2.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41
摘要:在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河湖水系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作为显著提升流域环境品质,实现生态效益与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但对于大流域如何实现整体生态保护和管控分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引江济淮主体工程沿线流域为研究对象,在与规范条例、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合理划定水系保护区范围,统筹考虑流域的产污影响因子,进行水环境影响评价,结合生态安全评价,划分生态管控分区,确保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实现,冀望其划定思路与方法对同类型的大流域生态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管控分区、引江济淮
1、研究区域概况
引江济淮主体工程纵贯安徽省江淮之间,南起长江,北至亳州,从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大区段,输水线总长1299km,年均调水量43亿m³,受水范围涉及安徽省13市32县,是一条以自然河道疏浚和人工开挖方式修建相结合的跨区域引水干渠工程,工程建成后,将构建淮河水系第二条航运入江通道,形成平行于京杭运河的全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
资源环境:引江济淮工程途径长江、淮河2条主要河流,巢湖、瓦埠湖、菜子湖3大湖泊,29处省级以上湿地、27处省级森林公园和7处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林、河、湖、田、湿地”共同构成优越的生态基底条件。
水质条件:沿线水质整体呈南优北劣的态势,污染来源多为以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为主的点源污染和以农村生活污水、灌溉用水、城市径流和散养畜禽养殖污染为主的面源污染。
空间特征:生态田园型是沿线现状的空间特色,除合肥段具有少量的城市功能以外,沿线区域多以圩田、湿地、林地、水等生态元素为主,环巢湖沿线生态农业、特色乡村、田园观光等已初具格局。
2、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次引江济淮流域沿线的生态管控分区划定是基于“水质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作用下的综合考虑,具体包括:
(1)识别水系保护区范围:以沿线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只能优化、不能恶化为底线,“刚弹适度,避免一刀切”为原则,分析数值模型法、GIS辅助法、距离法等既有理论方法的适用性、以《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为依据,合理划定沿线水系保护区范围。
(2)加强水系环境与生态安全评价:运用GIS辅助识别汇入引江济淮主体工程的主要支流水系,对沿线流域的产污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水环境影响分布,并对范围内的生态安全敏感度进行评价。
(3)明确生态管控分区:统筹考虑水系保护区范围、水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的结果,划分生态管控分区,并针对生态控制、生态保育、生态协调三类分区的特征提出差异化的控制要求和发展引导。
3、研究结果
3.1 水系保护区的划定
3.1.1划定标准的确定
多大的距离才是科学合理的保护距离是本次划定标准的关键,国内外关于不同保护距离对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表明,采用自然降解:当宽度达到200米时,污染物可基本降解;采用人工辅助+自然降解:当宽度达到100米时,污染物可基本降解;本次划定的标准主要从湖泊岸线和流域沿线两种类型为切入点:
(1)一级保护区的划定标准
将引江济淮干线及主要支流城区段两侧100米、非城区段两侧200米、主要湖泊岸线外围1000米作为一级保护区底线控制范围。
(2)二级保护区的划定标准
将引江济淮干线及主要支流两侧一级保护线至1000米宽度、主要湖泊岸线外围1000~3000米范围作为二级保护区控制范围。
3.1.2合理的调整与修正
为了保障生态保护区的划定更加合理,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刚性过强,在划定标准的基础上对范围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复,遵循以下的原则:
(1)尊重现状,因地制宜。合法的现状已建大型项目不可逆转,应调出保护线范围,合理修正;不直接产生污染项目,调入改善水环境、生态环境项目。
(2)统筹协调,多规合一。衔接已批法定规划,落实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风景名胜区规划、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区划定方案等要求,对保护区范围进行修正调整,多规协调。
经过以上修正调整,划定引江济淮干线及周边相关水系一级保护区的面积约1148.47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控制范围约3950.91平方公里。
3.2 生态管控分区划定
3.2.1划分子流域单元
通过技术手段提取区域内无洼地DEM(数字高程模型),采用ArcGIS中的Hydrology水文分析模块,提取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提取河网、分割小流域等步骤,确定水网分级。最终根据其结果判断水流汇水方向,从而划分出小尺度(2000m)的若干流域单元。
3.2.2水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入湖主要支流的梳理,结合流域产污指数分布情况,利用ArcGIS的网络分析模型来计算每个流域单元面源污染物的入湖距离成本,以表示它们对流域出口处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以此为基础,得出水环境影响分布图,根据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赋值越高的区域水环境影响相关性越高,即对引江济淮干线水系的污染影响越大,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加保护区宽度,保证其污染消纳能力;反之则越低。
3.2.3生态管控分区
以引江济淮沿线流域的生态安全评价与水环境影响分布情况为基础,结合城乡发展需求,优化与细化管控范围,将规划区域统筹划分为生态控制区、生态保育区、生态协调区三大管控分区。
生态控制区:即禁止建设区域,为生态要素最集中、生态敏感度最高的城市生态保护和生态维育区域,是流域沿线的生态安全底线,遵循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除特殊情况和必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外,该区域禁止开发建设。
生态保育区:即控制建设区,为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保护地区,或者生态较敏感地区,是在满足项目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适度进行低密度、低强度建设的区域。建设项目实施准入制度。
生态协调区:即适宜建设区,保障城镇健康发展的区域,集约发展、集中建设,包括城镇建设区、围绕港口码头的产业用地、及乡镇、乡村旅游发展及配套建设等区域。建设项目要满足生态环保要求和排污标准。
根据分析结果,引江济淮沿线流域范围内的生态控制区面积约为420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14.76%,主要涵盖了菜子湖、瓦埠湖两个饮用水源保护区、白石天河、西河、兆河、派河、江淮运河、东淝河等干线主要河流干渠两侧及巢湖沿线的一级、二级生态保护区范围,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与重要湿地、行洪区等高生态敏感性的区域;生态保育区面积约为1580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5.98%,主要为生态控制区外围的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园地及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度一般的区域;生态协调区面积约为830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9.26%,该区域生态制约条件较少,是城镇建设优先选择的区域。
4、结语
研究认为,水系保护与生态管控分区的划定不仅需要科学方法做支撑,更要合理好用,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刚性管控与约束,往往与区域的发展诉求与现实情况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守住保护底线,有保有压的划定保护区范围,衔接多方诉求,进行分区管控与措施引导,才能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后续的保护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