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微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1/1/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郝苗苗
[导读]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年来连续存在的就业难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年来连续存在的就业难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进行分析,明确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方向,构建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微观评价指标体系,为就业质量的评价提供思路方法。
        关键词:就业质量;微观评价指标体系
        就业率是衡量大学生就业状况最直观的指标,社会各界、教育部及高校在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中通常会将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通常以应届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作为数据的来源,通常被研究者称为初次就业率,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量化评价。在历史研究中,学者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衡量逐步由一味追求数量转化为追求就业质量上来。本文就以就业质量为研究核心,从微观角度构建就业质量的微观评价指标体系。
        1 就业质量
        1.1 就业质量的含义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了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最早由美国职业培训与开发委员会提出,基本的理论是“要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国内关于就业质量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类的定义,一是就业质量反应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及其优劣状况;二是就业质量是大学生获得的工作状况及工作固有特征满足个人要求的程度;三是就业质量是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单位、就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大多学者对于就业质量的界定主要是从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角度,例如,刘素华(2011)从宏观的角度认为就业质量是衡量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得到的报酬以及工作环境、满意度等方面的全面评价。彭世武(2008)从微观的角度认为就业质量是评价员工在工作中的各种表现,主要包括工作的类型;上班条件;人身的安全;是否得到尊重;身体健康状况;社会方面的保障;升职空间;晋升等机会是否平等。基于文献中关于就业质量的定义,本文从微观角度将就业质量定义为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的满意度。
        1.2 就业质量的研究综述
        1.2.1 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国福丽(2008)将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宏观层面-全球化,中观层面-劳动关系、学校特征,个体层面-社会资本、性别、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就业能力。其中,在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中,叶金珠(2006)认为劳动者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成正向的影响。李军峰(2003)认为性别对就业质量有影响,并且指出与受教育程度、社会性别观念、性别歧视等因素会影响就业质量。
        胡天明、康周妹、温亚林(2008)从用人单位(毕业生总量、国家政策、竞争不公平性、学历与岗位不对称性、待遇不统一性)、个人方面(大学生就业的多变性、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学生自己定位上的偏差、大学生就业存在被动性)、高校本身(人才质量观、专业结构、就业指导)三个方面针对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2  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综述
        对就业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附着在人身上的,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多研究者都会寻找一定的前提条件,刘素华(2007)基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了全球化给就业带来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资本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国劳动者和工资水平之间的长期平衡关系,进而影响了我国的就业质量。张抗私、李善乐(2015)基于宏观数据和熵权法,发现劳动报酬、就业能力及劳动关系对就业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在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方面,国外的学者主要从谷园和雇主两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Beatson从两个维度衡量就业质量,分别是“反应劳动/回报关系的经济契约内容”和“反应雇主/雇员关系的心理契约内容”,欧洲基金会2005年开始将分析指标体系进行了一致化和标准化,建立了统一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2010年已编制完成,并发布了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9国在内的就业质量国别报告。
        在衡量就业质量中,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进行了分析,宏观方面,将就业质量与就业环境、生产效率、经济生活等方面进行统筹的分析,微观方面,主要基于个体劳动者的因素来进行分析,其中,刘素华提出的从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角度对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李军峰从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的安全性、个人尊严、健康和福利保障、社会保障、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劳资关系、机会平等9个指标对于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2 就业质量微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原则
        2.1.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就业质量的评价不能单单靠定量的分析,而是要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一方面,将可以定量分析的因素设置权重值;另一方面,对于不能够量化的指标,进行分类区分。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相互统一相互补充。
        2.1.2 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与社会经济状况及就业形势有关,又与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自身条件等息息相关,所以只有将客观环境与个人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才能保证就业质量衡量的客观性、公正性。
        2.1.3可操作性和可得性相结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要考虑展开调查工作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也是可以得到的,与调查对象等紧密相关,指标数据可测量、易获取,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设计是有意义的。
        2.2 微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1 就业率
        就业率是指某一时点内就业人口数占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有毕业生质量、就业观念、高校的专业设置、高校就业部门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服务、学校的社会声誉等因素的影响。就业率是宏观上评价就业质量的基础性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一个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竞争力。
        2.2.2 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反映高校毕业生的价值体现,也是毕业生对于自己就业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可以有力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能力。薪金水平的衡量可以从“三个月平均起薪”、“年终薪金水平”两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衡量。
        2.2.3 就业适配性
        目前,有很多毕业生都反馈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很低,这就造成了所学知识的浪费,专业相关度是指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研究发现,专业相关度能够充分反映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目前人力市场的需要,与就业质量成正比。
        2.2.4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高校毕业生对工作单位、从事岗位、发展空间、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的满意程度,能够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2.2.5 就业稳定性
        毕业生是否能够长期工作与某一单位与工作单位的社会保障、工作环境等因素相关,当从业者更换工作时,会增加毕业生适应新工作的时间,占用一定的精力,因此就业稳定性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3 小结
        对于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设计,从就业质量的定义出发,主要从就业率、收入水平、就业适配性、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型五个方面来进行就业质量的综合测量。
        参考文献:
        [1]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82-84+93.
        [2]徐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06):36-40.
        [4]李巧巧.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国福丽.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涵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J].中国集体经济,2008(24):28-29.
        [6]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07):29-31.
        [7]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0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