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现阶段关于超高层施工期监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和结构竖向变形。无线传感系统监测了一座72层的高层建筑施工期竖施工期所用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模型。另一方面,关于超高层结构温度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的服役期而非施工期。基于广州塔数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结构温度分布以及温度影响下的结构位移和内力变化。电视塔在不均匀温度分布作用下的塔顶位移和结构温度应力。对于超高层主体结构施工期的温度研究,现有研究都是基于有限元模拟而非实测数据。使用MIDAS软件模拟了超高层施工期和服役期的温度变形情况。提出三维不均匀温度场的有限元模拟方法,能计算短时间内结构的温度分布情况。本文建立超高层建筑施工期安全监测系统,基于实测数据分析超高层施工阶段不同监测层的温度分布和应力应变发展规律,得到超高层施工期结构温度特性与效应,对保障超高层施工期安全、运营期耐久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未来制定超高层建筑温度荷载相关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高层;温度效应;施工监测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应做好技术管理工作,以提升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良好的施工技术不仅能够降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还有助于加快工程施工进度。因此,需要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明确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取得良好的施工成效。
1不均匀温度分布分析
结构受不均匀太阳辐射的影响,温度呈现明显的不均匀分布特性。总体上,结构阳面温度高、阴面温度低,外框架温度高、核心筒温度低。首先分析不同区域的外框与核心筒之间的温度差异,以每个区域外框角柱与核心筒测点之间的温差值作为该区域的结构内外温差。图6显示了第18层不同区域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的内外温差。由于外框柱受太阳直射,核心筒被外框柱和楼板遮挡,使得外框柱温度高于核心筒,因此各区域的内外温差基本为正值。比较图中不同季节的内外温差可知,南区、东区和西区在一年中的最大内外温差发生在冬季12月,而北区的最大内外温差发生在夏季7月。南区和北区最大内外温差发生时间不同,是因为太阳高度角随着地球公转改变。结构外框与核心筒之间的温差,与其内外所受太阳辐射差异成正比。第18层施工后一年期间冬季和夏季的最大内外温差分别为8.8℃和6.5℃。
2超高层建筑施工期间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施工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水平不高情况,大多数人员未能及时参与到高新技术学习中来,并且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进而引发建筑工程在实际的施工期间出现较多的问题,如建筑工程施工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工期延长等问题。同时,还与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增加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产生。
2.2缺乏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现阶段结合我国各大施工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其专业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大型施工企业,其具备资源、技术以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一些小型企业存在力度不足等问题,这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实施中不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使得施工技术管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其次,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开展中各个部门在沟通时市场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造成施工技术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得以充分发挥,施工现场管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进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甚至还会对施工企业造成影响。
2.3建设信息的管控不规范
建设资源的管控不规范核心体现在建设企业对实际的建设资料管控存在着显著的漏洞。
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工程建设企业,为了全面缩减工程建设周期,在没有全面探究建设材料以及实际建设数据的情况下,往往只是依据以往的工程建设经验开展施工运作。更有甚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意调改建设规划图,完全改变了建筑初规划的整体架构,进而导致产生了相对突出的建筑品质问题。此些品质问题都会导致返工以及对物质材料以及相关能源的巨大浪费,更是严重影响着工程建设进度,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基本利益。
3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3.1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使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中建筑单位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以及施工设计方案建立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也需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整体化地划分建筑工程,针对不同建筑工程不同阶段应用的施工技术需要对其进行详细规划,与此同时要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对施工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化地配置。其次,在优化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时需要明确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时间和频率,使得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施工技术人员也需按照施工技术的操作流程进行施工,以免出现偷工减料等问题。
3.2制订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企业应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对管理制度的制订进行完善和补充,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制度体系制订的合理有效性,结合高层建筑的特殊结构及特殊技术要求对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与实际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点进行深入研究,制订出更全面有效的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在制度的完善上,首先需要制订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相关的所有制度,如图纸学习与会审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技术核定与技术复核制度等多种制度,在这些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上,应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对其目的、内容、要求等进行详细说明,确保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3.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筑行业的参与主体较多,即便构建起完备的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也需要一个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行制约,督促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监督机制应当是自下而上进行运作,通过一线的施工人员将新的施工技术信息进行上报,后由管理层面的人员进行技术信息整合、分析,从而监督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可以尝试在内部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派遣一定的数量的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对一线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纠错和预警。为了能够保证监督机制的合理工作,企业应当坚持负责人制度,确保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人进行负责,坚持做到责任可以追溯到具体个人。
结束语
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相似结构体系的超高层结构施工提供有利的参考和指导,对于减小不均匀温度变形带来的施工误差,避免构件受拉开裂和水平位移过大等安全风险,提高施工精度和施工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项目研究结果也为未来制定超高层温度荷载相关规范提供依据。随着超高层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准确评估更为复杂超高层的温度效应,建立不同体系超高层结构的温度模型,并制定更合理的超高层建筑温度荷载相关规范,是确保超高层建筑施工与运营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轶.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强化管理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24):64-65.
[2]陈飞.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建材与装饰,2018(51):160-161.
[3]潘程.论析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河南建材,2018(06):172-173.
[4]胡文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与创新[J].四川水泥,2018(12):229.
[5]蓝波.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的要点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8,25(1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