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16500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目前,精准脱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因此,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只有采取多种措施,真正发挥基层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保障脱贫攻坚成果。
一、抓好“两支队伍”建设,让农村基层党建强起来
加强农村“三支队伍”建设是做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1. 加强培养教育,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尤其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农村党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切实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注重在农村致富能手、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退伍军人、回乡青年中择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每个村每年至少培养3名入党积极分子,有1名以上发展对象。切实解决当前村干部和党员中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作用发挥不好和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要不断拓宽选人渠道,扩大选拔村干部的视野,把那些年轻、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带头致富能力强、能为群众办实事的人选拔到村干部岗位上来,每个村要有3-5名后备干部。特别是要注重坚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里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两委”干部,加快带头富、带民富的“双带”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2. 严格选拔择优选派,抓好驻村“第一书记”队伍建设。选派扶贫工作队、配强“第一书记”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第一书记”队伍,选好、用好,对整个扶贫开发工作起到 “助推器”作用。因此,在选配“第一书记”上,选派单位要择优推荐,组织部门要严格把关,定期对驻村“第一书记”进行相关政策和业务培训,解决好他们“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具备胜任农村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从选派管理、日常监管、履职尽责等方面加强管理,确保“第一书记”履职尽责。村“两委”要积极配合,全力支持,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不能很好履职的“第一书记”要加大问责力度,对管理不到位的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实行“双向”问责。对在驻村扶贫工作中政绩突出,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第一书记”要与干部使用挂钩,大胆提拔重用,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强化“三个落实”,切实加强农村干部作风建设
充分保障脱贫攻坚成果,要不断的强化党建工作责任,逐步实现高效的制度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1.强化责任落实。农村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最前沿、第一线,农村党建好不好,关键要看责任落地实不实。
因此,县(市)党政“一把手”要亲自部署和协调落实,做到靠前指挥,层层传导,真正把压力传导到村一级。乡镇和村级党组织要聚焦党建主业,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推动精准扶贫攻坚进一步发展,实现党的建设和打赢脱贫攻坚战 “无缝对接”。对不够重视村党组织建设,措施不力的乡镇和村(屯), 县委组织部门要及时约谈提醒相关责任人,后果严重的要问责追责。
2.强化制度落实。要不断健全乡村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级重大事项由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决定,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准确性。要规范基层干部的履职行为,严格落实村干部轮流坐班、村级民事代办等制度,逐步形成用制度约束、靠制度管人的运行机制,切实增强村干部“守纪律、讲规矩”意识。
3.强化监督落实。在脱贫攻坚战中,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村民依法依规参与村务民主管理权利的宣传和教育,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结合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定期对村“两委”成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和评议,使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权力处于经常化、规范化的监督之下。
(三)突出“两个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
村级党的干部作为脱贫攻坚战第一线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如何切实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脱贫优势,是对村级党组织工作一项重大考验。
1.引领真抓实干敢担当。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一支真作为、敢作为的农村干部队伍,任何“懒政惰政怠政”,“不干事、不担事”,“不作为”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的实际效果。因此,对村“两委”班子中不胜任现职、工作思路不清、在班子中搞不团结、组织制度执行不严、工作不敢担当的干部要坚决进行督促整改,必要时给予组织处理,确保有效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地,营造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勤政廉政的干事创业环境。
2.引领致富新路子。探索基层党组织带动脱贫致富新路子。要采取有效措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做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持续发展的新文章。充分利用精准扶贫的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或创办集体产业项目,建立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适应当地特色的农村经济,提升“造血”功能,增强脱贫致富的带动能力,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脱贫致富的拉动能力。同时,做好贫困群众的内部挖潜文章,抓好“思想扶贫”,突出扶贫先扶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强化脱贫光荣导向,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致富脱贫的意识。引导先富裕起来的党员和贫困党员结对子,在资金上、技术上、经验上给予困难党员大力支持,实现所有党员都有创业项目、有致富门路。在一些森林资源、田园景观、水和冰雪资源、民族村民族文化资源等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户外旅游经济。
(该成果为2020年度黑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调研课题《黑龙江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脱贫成果逐步致富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批准号:2020SD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