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高琰鑫
[导读]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受众紧张焦虑情绪迅速攀升,在5G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使得信息谣言丛生,主流媒体的报道有助于消除受众焦虑和恐惧情绪,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减少“次生舆情灾害”,主流媒体应利用自身专业的报道队伍,权威的发布平台,严谨的审核机制,主流媒体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做及时发布者、权威定调者、自觉把关者。
        身份证号:42030219900923XXXX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受众紧张焦虑情绪迅速攀升,在5G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使得信息谣言丛生,主流媒体的报道有助于消除受众焦虑和恐惧情绪,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减少“次生舆情灾害”,主流媒体应利用自身专业的报道队伍,权威的发布平台,严谨的审核机制,主流媒体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做及时发布者、权威定调者、自觉把关者。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报道
        在5G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背景下,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去中心化成为趋势,受众更加自主化和个性化,以短平快为传播特征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面临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传播局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全球,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信息舆情的危害不亚于新冠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宣称,虚假信息和恐惧情绪是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最大挑战。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媒体在特定时期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的高密度、高强度的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区别于其他报道的特点是发应要更及时,宣传要更全面,报道要更专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受众紧张焦虑情绪迅速攀升,新媒体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使得信息谣言丛生,主流媒体应利用自身专业的报道队伍,权威的发布平台,严谨的审核机制,及时反映中央决策部署,为受众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防疫信息,消除公众疑虑恐慌,利用传媒的工具,为人民治心病。
        二、 主流媒体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报道的意义
        (一) 消除受众焦虑和恐惧情绪
        伴随着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夸大、歪曲、失实的谣言蔓延滋生,在5G全媒体时代,受众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渠道、互联网自媒体的碎片信息、片面解读的影响,产生焦虑恐慌的心态,进而发酵为负面舆情。这时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就显得尤为重要,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的报道队伍,对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权威专家的采访和对事件按照时间线的梳理,谣言不攻自破,有利于消除受众焦虑和恐惧情绪,医生医疫病,媒体医心病。
        (二) 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会形成各种舆论导向,根据美国管理学家斯蒂文•芬(Steven Fink)的危机阶段分析理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发生到结束,大体上可分为突发期、蔓延期、解决恢复期等几个阶段。[1] 主流媒体应根据不同阶段舆情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不同议程设置进行舆论引导。突发期的舆情引导重点是及时回应、消除公众恐慌,及时发布权威防疫信息,用准确客观地数字、数据说话,及时传达中央的战略部署,让公众知道党和政府的应对举措,落实情况,并对产生的效果跟踪报道,安抚公众情绪,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增强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而不是说空话,喊口号。在蔓延期的引导重点是稳定情绪、凝心聚力。突发期的焦虑恐慌过后,蔓延期受众的紧张不安情绪被分散,各种舆论场噪音产生,主流媒体应报道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凝心聚力号召社会一起打赢疫情阻击战,恢复解决期,主流媒体一方面要宣传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肯定社会各界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在抗疫过程中的艰苦付出,另一方面要反思失误,总结经验。
        (三) 减少“次生舆情灾害”
        在5G全媒体时代,人人是记者,人人享有麦克风,信息发布的门槛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互联网上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的自媒体容易对片面观点和信息过度解读,大量谣言滋生,谣言发酵很容易产生负面舆情,进而派生出“次生舆情灾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主流媒体对中央的决策部署的权威解读,对谣言进行客观、公正、公开的回应,大大降低了此生舆情灾害的影响。1月31日“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引起网友关注,全国的双黄连类相关药品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有些感染患者因服用双黄连不去医院就医病情加重,更有排队购买双黄连感染的病例出现,不实消息引发次生舆情。 2月1日,人民日报发文称,目前该发现仍是初步研究,是否有效还要做大量实验。主流媒体在谣言发生后,应尽快联系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回应社会关切,减少此生舆情的产生。
        (四)塑造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突发卫生事件发生之后,国外的反华势力将以更挑剔的目光注视着中国,互联网上谣言滋生,舆情频发,如果主流媒体不主动发声,不及时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进行报道解读,对事件真实的情况予以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融合理性思考和人文关照的报道得话,国外媒体极易拿互联网上碎片化、无序化、非理性的谣言做文章,污蔑中国形象,主流媒体要在突发卫生事件时塑造好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还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三、 主流媒体做好突发卫生事件报道的措施
        (一)对中央决策部署及时解读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主流媒体应第一时间对中央的重大决策及战略部署,及时解读,主流媒体宣传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优势是互联网自媒体所不能比拟的,让公众知道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落实情况,并跟踪报道落实效果,给人民吃一颗定心丸。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起,1月20日,《新闻联播》报道“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每日播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决议、重要批示、相关会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时让公众了解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极大的稳定了公众的信心,为抗疫胜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对受众需求关切迅速回应
        主流媒体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对受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迅速回应,全方位、立体式、形象化的发布防疫信息,运用多渠道,利用多平台,使用多形式使信息及时抵达受众,更好的以优质信息服务大众,受众比在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主流媒体权威性的报道和解读。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发起,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环球时报、健康时报联合发布的移动端互动融媒体产品《请扩散!新型肺炎求助通道开启》自2月5日起持续向全社会征集新冠肺炎患者信息,在2个月内人民日报新媒体访问量达2亿次,使得广大新冠肺炎患者得到救助。
        (三)评论与理论相结合,强化舆论引导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在5G全媒体时代,互联网上情绪化非理性的泛化表达泛滥,受众需要理性的评论与客观的理论来理性应对疫情,主流媒体要坚持评论与理论相结合,以观点鲜明,富有逻辑,鞭辟入里的评论为导向,以客观理性的科学理论为支撑,强化舆论引导,粉碎谣言,打击流言,增强信心,凝心聚力。2月8日,人民日报推出评论员文章《以科学精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2月28日,人民日报推出评论员文章《分区施策,完善差异化防控策略——把疫情防控抓细抓实》,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用科学理性的理论做支撑,用精辟独到的见解引导舆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起到了稳定社会舆论,安抚民心的作用。
        (四) 报道感人事迹,增强人文关怀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中央政策部署的发布,防疫信息的公开,科普信息的宣传是公众所关切的,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报道对公众来说也是的一剂良药,在抗疫过程中不断涌现出许多社会各界特别是医务工作者众志成城、舍身忘我、艰苦奋斗、感人至深的事迹,主流媒体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的报道有助于增强公众抗疫胜利的信心。新华社派出70多名记者深入红区一线报道,推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深度报道,3月26日推出了全景式纪录片《英雄之城》,描述了武汉切断离汉通道的两个月里,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舍身忘我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武汉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事迹,有网友称“打开纪录片《英雄之城》如同打开眼泪的水龙头”,纪录片英雄之城全景式回顾了武汉抗疫的全过程,提振士气,鼓舞人心,感人至深。
        (五)兼顾国内与国际,彰显全局视野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都无法独善其身,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在面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时,主流媒体要主动设置议程,国内方面,要对党和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顽强奋斗、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上坚决打赢防疫防控阻击战进行有力的宣传,国际方面,要对对海外华人华侨、友好国家及国际友人的帮助支援以及国家政要和国际组织的亲切问候进行报道,此外还要对对华无端指责和污蔑予以强有力的回击,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主流媒体要兼顾国内与国际,以更高的站位,展现全局视野。人民日报在抗疫期间,以主流媒体的国家站位统筹国内国际,持续推出评论文章,2月27日,人民日报发布评论员文章《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3月9日,人民日报发布评论员文章《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3月27日推出《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并回应世界舆论,展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回应对中国的无端指责,3月16日,新华社发布国际时评《面对疫情,当摘掉“有色眼镜”》,5月8日,人民日报发布《疫情阻击战交出“中国答卷”》,5月26日,新华社发布双语评论《将疫情政治化是病毒虐的帮凶》,有力的回应了国际上对中国不和谐的声音。
        四、结语
        无论是17年前的“非典”还是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永远要做及时发布者、权威定调者、自觉把关者,在特殊时期,为公众健康医治心病,保驾护航,消除受众焦虑和恐惧情绪,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减少“次生舆情灾害”,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出媒体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崔士鑫.主流媒体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报道——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2020(3):12-16
        [2]总编室.及时发声有力引导守正创新共战疫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纪实[J].传媒2020(3):21-24
        个人简介:
        高琰鑫,1990年9月,女,汉,湖北省十堰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