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域文化与建筑保护和开发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李琳瑞
[导读] 摘要: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村镇在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摘要: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村镇在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这些村落较完整地承传了我国不同时代的空间组织、建筑建材、民俗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和朴素的生态科技,同时还反映了历史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而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化的不断扩展对地域文化的侵蚀日益扩大,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村镇遭到建设性的破坏,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再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将收集国内外对民族地域文化与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文献,现将其综述如下。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保护;开发;综述
        1.古建筑保护方面的研究
        在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古建筑被毁,城市建筑越来越趋于同一化,造成全球性的“千城一面”,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保存各个城市的特色,国际社会也做了很大的努力。1933年《雅典宪章》要求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1964年《威尼斯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应予保护和利用无价之宝的古建筑以创造城市特色[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4年11月1至6日举行了关于原真性的讨论,通过了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对如何原真性保护城市做了规范[2]。
        对于还残留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的古建筑来说,它最需要的就是保护了。比较早地意识到保护城墙的,是二十世纪初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他通过实测完成《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在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后,绘制了多幅北京城墙的图纸,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大规模拆迁改造的浪潮后,我们只能从这些书本中去追寻老城墙的风韵了[4]。孟繁星的《中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详细地记述了城墙的砖石保护及附属建筑的修复方法。粱思成的《粱思成全集》、徐篙龄的《论中国文化与遗产保护》、杨巨平的《保护遗产,造福人类》等著作侧重于从保护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古建筑保护的具体措施。
        2.历史建筑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
        从国外民族开发历史看,到了今天已经非常丰富和成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得到了普及和推广,从形式和种类上来区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域性的特色建筑来就行旅游开发,这种形式投资少、见效快,同时也一定的历史价值,能够让旅游者充分的感受到地域风情和文化。以美国的丹麦诚、泰国东芭文化村、索尔文以及贝宁的冈维水上村庄为例,都是成功的旅游开发范例。首先就是对民族文化旅游的高度重视,在地域文化保护和特色旅游促进上国外都下了很大的力量,以泰国、马来半岛等为例,近年来旅游特色构建就非常成功。其次,就是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入,这方面的旅游升级在欧美一些国家做的非常成功[7]。同时,在旅游文化开发与保护上做得非常科学有力,经济管理效益也非常好,这些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做得比较精细,此外,其他特点还有重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开发等等,还有就是主题旅游、特色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创新也在民俗旅游建设中得到了不断创新和拓展[8]。
        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在我国民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期仅有二十多年,但是主体地位更加稳固,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第二就是民俗旅游的多样性,产业创新不断推动,在民俗特色旅游发展上呈现了快速向上的势头[10]。第三,就是在民俗旅游开发上还存在不科学性和不协同性,主要是在一些品牌特色上开发力度不够,精品意识差、品牌意识不强。第四就是我们在民俗旅游产业保护意识上还比较薄弱,从当前情况看,我们在打造品牌上弱化,而在经济效益上却是追求的首要目标,在一定程度的快速开发中,忽略了对民俗产业文化的自我保护,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民族文化的环境和基础。
        3.关于民族古建筑的保护开发研究
        纵观 20 世纪的西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历史,可以看出,历史建筑由“冷冻式”的保护到积极的再利用,保护理念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探索启蒙期、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后期的观念转型期、80 年代后期至今普及成熟期。即由消极、静态保护到积极、动态的再利用的发展过程[11]。
        在历史建筑价值的研究方面,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学家Alois Riegl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历史建筑所具有的价值、价值演变的过程,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不同价值重视和崇拜的原因和方式。在 20 世纪初,首次将纪念物划分为有意识纪念物和无意识纪念物两大类,并且将纪念物拥有的价值划分为纪念性价值和现在价值两大类,其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们认识与理解历史建筑本质意义和持续存在价值的重要依据[12]。


        季富政教授撰写的《中国羌族建筑》,对羌寨做了大量的实地测绘和调研,简要概述了羌族官寨的空间组织及其与村寨的关系[13]。在嘉绒藏族研究方面,重庆大学叶启燊教授在其编著的《四川藏族住宅》一书中,从建筑角度,对四川藏族部分官寨的外观、平、立、剖面形式进行了记录,简述了其基本特点。西南交通大学的郝占鹏的论文《四川藏羌土司官寨建筑研究》,通过对典型官寨的考察、测绘和分析,探讨了官寨的空间思想,总结出官寨的特征,对官寨的保护与开发模式进行了简要的探讨[14]。西南交通大学的毛良河的论文《嘉绒藏寨建筑文化研究》,分析了藏寨从选址、布局到住宅、土司官寨、寺庙建筑反映出来的建筑文化特征。简要探讨了嘉绒藏寨发展和旅游所带了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保护方向[15]。
        4.结论与展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内外对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一直都在持续进行,只是切入点各有不同。纵观国内外民俗旅游的研究性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建筑以及特色旅游方面创新发展的成功实例很多,在我们学者届研究此方面课题的人也在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对于云南旅游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以李明峰为例,他主要是提出应该以民族建设文化来培育我们的旅游产业,打造经济增长等等。这些成功案例和探索经验可以作为本文研究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雨洋. 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 北方经贸, 2015, 000(012):176-179.
        [2]庾华. 武陵山民族地区儒学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与合理利用——以贵州铜仁思南府学文庙为例[J]. 孔庙国子监论丛, 2016, 00:89-96.
        [3]邵启富. 铜仁地区民族特色古镇的保护与建设[J]. 现代交际, 2018, 000(013):69-71.
        [4]孙晓科, 黄淑娟, 李书覃. 侗族村寨建筑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J]. 城市学刊, 2015.
        [5]田洪. 西部大开发中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000(002):96-101.
        [6]李章权. 民族地区古村寨建筑保护与开发——以广西桂林永宁古城为例[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 037(001):28-31.
        [7]Chao L ,  Bin J ,  University S M . Overview and Forecast of Studies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y Areas[J].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8.
        [8]陈春华, 杨晓. 少数民族文保建筑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以喜林苑精品酒店为例[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 034(004):67-71.
        [9]王利俊[1]. "一带一路"国际视阈下草原特色建筑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J]. 中国建设教育, 2019, 000(003):P.62-65.
        [10]Zhou L ,  Cui C ,  Luo L . Multicultural Services in China's Public Librar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s: A Case Study[J]. Libri, 2019, 69(1):27-39.
        [11]吕鑫波. 平遥古城历史民居建筑的保护和改造研究[J]. 艺术百家, 2016, 000(0z1):104-105.
        [12]张勋. 旧改中传统老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 中国房地产业, 2017(13).
        [13]东方早报网. 关于中国古城古镇保护发展的现状与模式[J]. 东方早报网, 2015.
        [14]周正亮. 试论古街、古建筑民居的修复再利用价值与开发旅游业的相互关系[J].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民族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建设峰会, 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