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朗读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益处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李蕙汝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

        李蕙汝
        青岛市崂山区琴岛星海音乐培训学校  266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到绝大多数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使得朗读的重要性被忽视,教师不会规范性系统性的在朗读这方面给予指导和教学,学生们也只会在早读课进行朗读背诵,其他时间对于朗读弃之不顾。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真正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感知的部分少之又少,只有通过朗读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语感,融入到文章的具体情境中去,才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益处
        引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增强语感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是要求学生清楚的、有感情的对文章进行阅读,将文章内容,作者的感情通过声音的形式传达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另外可以充分的体会文章的情景,将自己带入到情景中,从而感知作者表达的充沛的情感,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意义,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朗读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很难认真听课,学习效率相对也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朗读这种教学形式在这个时候就凸显了极大的作用,教师示范阅读,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利用多媒体形式给学生们播放录音范读,学生们齐声朗读等方式都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解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这篇文章时,可以采取齐声朗读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一方面可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齐声朗读的方式使得气氛更加活跃激烈,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北京的向往,从而产生对这篇文章的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进行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按照角色进行分配,扮演小壁虎、老牛、小燕子、壁虎妈妈的角色,按照角色进行对话,这样的形式充满了生动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对话中进行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通过积累为今后的日常表达和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到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学生们通过朗读的形式,可以加深对于文章的记忆,熟练掌握一些经典的句型,从词到句,从句到章,长此以往,学生们可以积累相关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文章通过描写风水动物不同场景下的声音,向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景色,给学生们构造了一幅幅画面,犹如身临其境。学生们通过朗读的形式,可以感受到微风狂风的不同,雨水小溪大海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觉,以及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叫声,再结合现实情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以后对于以上景物的描述和描写中,小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联想到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从而可以自主运用文章里的一些细节描写和优美的语句,为自己的表达和写作增添亮点。
        三、朗读有利于学生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对于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加强小学生对于语文的感受感知能力,才能有助于他们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感有助于学生可以在文章的学习中快速的掌握文章的感情,把握文章内容的整体基调。语感的培养是长期性的,有技巧性的,朗读课文就是最基本的培养语感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语调要急促,烘托当时的紧张气氛,在朗读白求恩的“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这句话时,要严肃认真,加重语调,用坚定的语气来进行朗读,表现当时白求恩的大无畏精神,教师在学生们朗读时进行相应的指导,才能使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容,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朗读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语文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朗读是感性的,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比如重音、停顿、语调高低来表现课文的内容和当时情境。但是要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学生们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领悟,这个是要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们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在朗读中激发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思考,从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要表达的想法。
        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文章内容篇幅较多,教师为了有助于学生们理解雨来的人物形象,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朗读,每部分朗读结束后,让学生们概括主要内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部分,雨来和鬼子的对话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角色朗读,刻画人物形象特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们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更容易理解雨来的举动和做法是多么的伟大,理解雨来为什么称之为英雄,感受作者的敬佩之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结语:
        朗读的教学形式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朗读是长期的数量的积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感受文章的气氛和情境,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长期下来,对于学生的语感培养和写作能力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将小学生代入文章的优美情境中,陶冶情操,提高小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坤.朗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至关作用[J].读书文摘,2017(06):197.
        [2]牟俊萍.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探索[J].新课程,2020(29):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