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 张珊珊
[导读] 课堂提问是小学生课堂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

        张珊珊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朱集镇高厦言小学      253600
        内容摘要 课堂提问是小学生课堂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现实教学中小学生的课堂提问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在大多数课堂里,小学生几乎不去提问,他们很少表现出探究、争辩和挑战的愿望。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要优化策略。
        关键字
课堂提问、  发展阶段理论、创新能力、打破传统课堂
一、我国小学生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不愿提问
        有研究者曾对几所学校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调查统计,从小样本(450节课)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课堂中95﹪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5﹪的问题才是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几乎成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单一模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提问是最为普通的一种课堂提问模式,课堂上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提问微乎其微。
(二)小学生不会提问
        沈良妹老师在讲授语文课时,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每人提两个问题,结果有50个人提了36个问题(重复的不计),主要是三类问题:一是不懂的字词;是对时代背景不理解; 三是照抄课后练习[陆少明.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教育实践研究,2002 ,217~218]。这说明学生不会提问,缺乏提问技巧。小学生一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少主动地提出问题,所以即使遇到问题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和适当的方式提出来,只是在解答习题时才会问:“这题该怎么做?”
(三)小学生不敢提问
        有人在14个小学班级中进行调查[宋振韶.小学4-6年级学生课堂提问的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2002 ,5],发现学生提问时间不到整个课堂时间2%。据观察,社会和科学研究课上,教师平均每分钟问两个问题,而学生总共每小时才提两个问题,可以计算出一个平均数:一个学生平均每一个月才问一个问题。通过与教师交谈得知,小学生入学伊始问题很多,这其中就有不少与上课内容不符的问题,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提问行为未能进行及时的正面引导,相反而是以严厉的态度和嘲笑的语气对待小孩子的提问,因此小学生往往不敢问老师多余的问题。
二、小学生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小学生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1、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始。小学生只有提出问题才说明对现状有自己的思考。

高年级小学生不愿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小学生若从小没养成良好的动脑的习惯,往往表现娇气,懒惰,所以小学生经常会说思考问题太累了,不想动脑筋。而长此以往,小学生思考问题不深入,就发现不了问题,也就不愿提问了。
2、小学生提问技巧不高
        很多小学生说不会提问,不知怎么才能产生问题。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求知欲强,所以学生不提问题不是无问题,不会提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教师在小学阶段教会他们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若不正确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维和有效的思考方法,他们的质疑能力就会降低直至泯灭。
3、小学生自信心不够
        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三、小学生课堂提问的优化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教育理念要得到实现,必需要把学生的经验纳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要使学生经验真正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则应该有效地利用学生提问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为切入点。基于以上情况和原因分析,优化小学生课堂提问势在必行。
(一)激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1.注重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
        问题的产生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同样一节课,不同的学生收获是不同的,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的思维过程不同。思维过程的有效性决定于思维参与程度的深浅。学生们的思维相互激发,使问题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课堂学习的效果优于那些满堂灌的课堂。
2、创设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
        小学生重形象思维,他们必须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才能使其思维积极活跃,产生疑问。而小学生会质疑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本身应该会发问,“智慧遇不到智慧,是要发锈的。”教师经常进行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训练,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小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矛盾的事实、现象,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对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比较,形成问题情景。
(二)落实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课堂提问的基本条件是小学生对其主体地位的觉醒,要培养小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特别是提高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小学生增强这种主体意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小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小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小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小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小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
(三)增加小学生的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是个体完成某项学习或活动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它有良好的功能:首先,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其次,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从而增强其自信心,产生成功感。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