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李乃昌
[导读] 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是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李乃昌
        广西省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镇东扛村小学  
        摘要: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是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针对问题解决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逻辑观念,对于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甚至称得上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重点针对“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进行着重把握,希望能够结合相关教学经验以及理论成果,有效掌握其中的关键教学内容。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教学;问题解决;重难点
        对于人教版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是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老师在针对这部分内容开展教学过程中,进度相对而言要比较缓慢,并且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也并不理想。通过对相关教学成果的研究调查发现,有超过60%的班级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无法按照教学进度准时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在一部分教学内容上还会耗费非常多的时间。
        1由简入繁,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老师而言,需要不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与能力,这是学生学习数学应用类知识所需的有力工具,同时这一意识的形成也能够促使学生解决认不清问题的现象。在面对这部分教学工作时,老师可以借助由简入繁的方式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养成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帮助学生逐渐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交流,让学生向同学主动分享自己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一来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分享过程中,就会摸清解决问题的步骤。利用这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从比较简单的案例出发进行分析,老师从旁引导学生。比如在学习估算这部分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从生活中入手举例,比如上学路上遇到的等红灯的经历,这是学生平常能够经常接触到的,老师从这些类似的方面举例,学生在处理时也比较容易上手,只要老师做好合理的引导工作,这些就能够成为完整的“问题解决”经典教学案例。对于老师而言,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鼓励学生对于每天的上学过程进行完整描述,特别要注意罗列出几个关键点,如起床时间,从家出发的时间以及上学路上所用时间等。学生在描述整个上学过程时,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运用到了估算的概念,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无论是对于学生而言还是老师而言都比较容易。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明确意识到,学生当前已经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了,但是学生自身对于解决问题的意识尚未形成清晰的认知。对于老师而言,在这个阶段,老师应该着重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能够使得学生利用这种意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由简入繁,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掌握简化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于复杂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数学课程“问题解决”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应该逐渐培养学生分解问题的能力,为此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如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怎样能够利用比较简单的问题将复杂度比较高的问题解决掉。实际上,这种通过简单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是数学这门学科的精髓所在,无论是哪种复杂的数学问题,从本质上来看都是由众多简单问题所组成的。如果学生对于问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大,学生不知该从哪个地方入手开始分析。对于小学数学老师而言,他们可以利用基础问题作为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认真、反复对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多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合理组合,进而形成复杂度比较高的问题,让学生在组合过程中不断探索复杂问题的构成脉络,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

对于老师而言,尽可能不要在重难点攻坚中耗费大量的时间,更多的要将精力以及时间放在基础内容的学习以及推敲中,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诀窍。
        2情景交融,掌握“问题解决”方法
        伴随着教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所能利用的方式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对于小学三年级“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而言,必须要有效利用科学教学手段,深入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务必让学生能够深入情境之中,逐渐掌握“问题解决”的思路以及方法。在“问题解决”教学设计工作中,必须要采用代入感更强的情景模式,从而使其代替课本中以场景图片为主的场景模式,借助多种动态内容如游戏、3D影像等,真正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例如讲解“学生买票看电影”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身份定位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融入这一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班长、学习委员等特定角色,借助合理分工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展现真实的教学场景。其中为扮演各个角色的学生分别分配不同的任务,如班长负责掌控资金,学习委员负责计算等,借助小组划分、轮流扮演角色等方式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样一经分配,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情境之中,能够真正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也能更为清晰明了。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开展过程中,情景交融意味着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情”,这也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情景演练之中,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掌握方法具有积极意义,能够牢牢记住问题解决的成功体验,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这种体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除了可以选择身份定位这种教学方式辅助开展教学之外,还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合理应用,只要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线,就是对教学活动有利的方式,就能应用于教学之中。老师如果想要使得教学活动质量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更多创新性教学活动,务必要让学生能够培养出直面重点、难点的良好习惯,最终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高效方式。
        3自主试错,选择“问题解决”策略
        在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直都致力于避免学生出现错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使用数学策略的方法,但是从实际出发来看,很多学生只有经历过犯错,才能够迅速成长起来。人难免有犯错的时候,既然犯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那么与其让学生被动犯错,不如鼓励学生主动试错。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见,在没有老师主动引导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犯难,最后直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现自身错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自主反思,这样对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问题解决”中,老师需要针对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针对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要积极改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内容,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为此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由简入繁、情景交融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养成独特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纪慧芬.以学科练习为载体提升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设计与论证报告[J].教育现代化,2017,(8).
        [2]刘祖希.当代中国数学家对数学教育内容创新的贡献[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6,(1).
        3]王薇.近六十年美国数学能力目标变革:背景、演进及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