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霞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梁莫小学(广西 贵港) 537134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促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索解答的品质,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研究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这在当前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情境
引言: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异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框架性体系性的梳理,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大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填鸭式教学,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设计方案存在欠缺
教师的日常工作量比较繁重,如果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那么备课的难度和时间都会增加,这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去钻研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内涵,也就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形式化特征较为明显,导致学生的学习也大多是走过场。
2、教学情境的设置欠缺合理性
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会受到传统教学和实际条件的影响的,有些教学情境的设置没有从全体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导致一定数量的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低下;还有些教学情境的设置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学生无法理解和融入,同样缺乏探究兴趣。
3、探究学习过程欠缺实在性
由于探究式学习的备课难度较大,有些教师则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教学课件,但是忽略了自己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此未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只是机械的使用别人的方案进行探究教学,导致学生的跟随兴趣较低,学习的过程形式化明显。
4、探究与学生能力欠缺匹配性
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对学生整体能力的精准把握,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探究学习难度。但是实际教学中存在探究设计难度大,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跟随教师的引导学习,而只有少数综合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才能紧跟教师步伐。有的探究设计方案还存在难度太低的问题,这就失去了推广的意义了。
二、以教学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对策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设置合理的探究教学情境
教学理念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开展成果,因此教师要秉承科学的教学理念,从授课内容和现有教具出发,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做好铺垫。学生可从教学情境引入的问题开展进行探究学习,并从之后的授课中找寻探究的答案。
例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的情境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可向学生描述情境,一个书店里面有种类繁多的书籍,这些书籍的买卖要涉及到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每本故事书的售价是12元,那么买2本需要多少钱?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列出“12×2”的算式,教师可继续发问,如果要买12本,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便会列出算式:12×12,至此情境导入便完成了,成功导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内容,接下来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12×12的计算方法,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勇于探究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教师的绝对主导性,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听讲,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少。而探究式教学则要求教师去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和操作,转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固有认知,使这门课程变得具体形象,不再高高在上,学生的探究热情会更好,通过积极的思考还能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项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手边的学习工具来制图,在纸上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剪下来与其他的同学比较大小,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谁的正方形比较大,怎么得出的结果?学生便会 转为思考状态,有的同学会尝试去重叠两个正方形来比较大小。这是便是教师切入面积概念的最佳时机,“面积就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之后,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深化学生对于面积概念的理解,例如常常用到的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黑板的课桌的面积大小,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黑板面积大,而课桌面积小。这样学生便会对面积的认识更为具体和清晰,探究法效果的成果显著。
3、科学利用课外时空,增加探究乐趣
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是要受到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制约的,有时很难完全展现探究式学习的乐趣和成果。而小学数学则的学习则必须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观念,掌握相关的数学规律,要求教师除了合理设计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也要能延伸课堂,合理利用学生的课下时空,增长探究见识。
例如,在课堂上学习了“单价,数量,总价”的相关知识和计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下到超市去查找自己喜欢零食的单价,并思考买一定数量的零食总共需要花费的总价。比如每盒酸奶的单价是3元,每包海苔的单价是2元,要买2盒酸奶和4包海苔,需要花费的总价是多少。学生根据“总价=单价×数量”的公式,计算出酸奶的总价为3×2=6(元),海苔的总价为2×4=8(元),则酸奶和海苔的总价合计为6+8=14(元)。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到超市真实购买商品,有效的拓展了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范围,增强了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乐趣。
结束语
综上,探究式学习在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教学作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想、思考、论证、整理、归纳,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古春非.浅析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研争鸣,2017(06):22
[2]张发祥.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