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兴荣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五中学561601
摘要:对于高中生而言,数学课程十分关键。然而,由于数学知识点较为复杂,所以高中生在实际学习的时候十分困难,这样非常容易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要想有效改善此现象,教师要保障时代性,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凭借微课保障数学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指引高中生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本文分析了如何提高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教学;有效性
引言: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微课属于新型产物,也属于新型教学方法,被运用在高中数学课程活动中。虽然其实际运用时间并不长,但是展现出了其优势,这使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办法比拟的。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把微课方法运用其中,保障课堂活动的高效性。
一、掌握微课教学节奏,实现微课和数学课堂的结合
在高中数学课堂活动展开的时候,教师要保障微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指引高中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中。此时,教师要制作微课视频,指引高中生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质疑点。指引他们在数学课堂中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自主探究与挖掘,深入理解与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要想将微课方法的优势体现出来,教师应该针对微课展开整体掌控,实现微课和课堂活动的有效结合,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高效性。教师需要指引高中生投入到自主预习活动中,明确微课教学的特点,掌握实际教学节奏。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过程中,要强调提升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依照他们的身心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微课教学方法,将此方法贯穿在数学课堂整个过程中,将微课独有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出来。
二、合理确定微课选题,做好微课内容设计
微课视频内容比较短,并且主题十分明显,教师需要针对微课内容进行设计,提升微课教学质量和成效,将微课优势发挥出来,指引高中生投入到具体的知识点学习活动中。一方面,明确微课实际选题。在微课实际设计作业以前,教师应该针对知识点展开探究分析,确定数学重难点,明确具体的选题。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要依照具体的微课内容,将主题展现出来。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角函数”过程中,应该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结合实际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在微课的前提下,使用动画以及视频等方式,将“三角函数”图像展现出来,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如此一来,教师不应该使用过多的语言进行教学,高中生能够掌握三角函数的内涵,到教学重点和难点。
与此同时,不要过于强调微课教学的实际质量和成效。教师要依照具体的需求以及选题,针对课程知识进行科学设计,实现微课和课程知识点的良好结合,避免高中生被微课画面所影响,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点。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高中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把高中生的主体位置体现出来,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提升他们的实际学习热情,保障教学进度的加快,最终实现具体的目标。基于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把微课方法渗透其中,将小学生的主体性位置充分展现出来。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观念,把高中生放在数学课堂主体位置上,提升他们的主人翁认知,将具体的知识点当做是着手点,和高中生的学习需求相满足。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保障微课活动的顺利进行,提升高中生的自主认知。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随机抽样”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指引作用,让高中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认知。此时,教师要为高中生提供许多的学习资料,并且加强指引,保障具体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得到更加理想的教学质量。
四、结合学生学习需求,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
数学课程的抽象性特征十分明显,高中生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提升思维能力。教师要加强对高中生的辅助,使用微课教学方法,指引高中生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依照数学课程特征,结合知识点逻辑性,选取科学合理的资源内容,把这些内容融入进微课中,有效降低高中生的实际理解难度,和高中生的逻辑性要求相满足。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线面垂直的判定”过程中,要依照高中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习需求,选取实际生活当中的内容,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制作成微课,将有关知识点充分体现出来。在此情况下,教师要增强对高中生的指引,让他们对微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培育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这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结束语:
为了保障微课教学的可靠性与高效性,教师要依照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将微课的优势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组织具体的授课活动,展开科学合理的设计,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性位置体现出来,保障微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静红.关于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198.
[2]黄发龙.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