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黄沛洲
[导读] 幸福教育是近些年来小学教育的最新理念之一,

        黄沛洲
        广东清远市清城区小市小学   511515
        摘要:幸福教育是近些年来小学教育的最新理念之一,也是各个小学德育教育一直以来被忽视的教育单元。幸福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关键部分,也是幸福家庭构建的基础。本文剖析当下各个小学班主任幸福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迭代的路径。
        关键词:幸福教育;小学;德育
        引言:幸福感的培养对于处在小学学龄的中学生而言,影响着其终生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对身处于小学学龄阶段的学生培养幸福感,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虽然小学的德育教学在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和使命感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限于当下小学学生所必须经历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紧张的学科学时,小学德育课程不论从课程内容设计,还是从课程传授模式上来看,都并没有满足德育教学对学生幸福感和使命感培养的主客观需求。
        一、小学德育教学培育小学生幸福感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1、缺少交互性是小学德育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端
        小学生所处的学龄阶段具有课时紧张、课业繁重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在教授小学德育课程关于幸福感的内容时,普遍注重课程内容得单向输入,而过分忽略了课程教学时的交互性。诸多小学德育教师在教授幸福感相关课程的内容时,仅仅点出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相关对相关考点和题目进行解析。然而,小学生幸福感的培养是个潜在性极强的过程,并非通过单方面的输入教学就能植根于学生心中。
        2、缺少多媒体工具的运用是德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另一弊端
        多媒体工具是促进小学德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优化小学德育教学幸福感和使命感培养模式的有效工具。但是,多媒体工具在小学德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率普遍较低。教室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依然采取单一的口述形式,难以将所讲述的课程内容与形象的声光像载体相互结合,无法在学生的意识中建立具体的形象印象。然而,就幸福感的培养而言,符号化和形象化则是最有效的意识植入形式。有些教师虽然在小学德育教学当中考虑到了多媒体工具的应用,却由于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生硬,导致多媒体工具并没有发生实质作用,而是口述教学的简单重复。
        3、缺失原生家庭的参与是小学德育教学对小学生幸福感培养的弊端
        小学学龄阶段的幸福感培养,不仅局限于小学的德育课堂和校园当中,而是校园教育与原生家庭的共同作用。校园教育和原生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幸福感的培养而言,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不能割断校园教育和原生家庭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教学当中,小学德育教学的课堂教学却很难与原生家庭的教育形成有机互动和联系。

当课堂教育和原生家庭教育相互孤立时,学生的周围就难以形成幸福感培养的良性环境。
        二、解决小学德育教学培育小学生幸福感方式弊端的路径
        1、建立师生互动共同体是培养小学生幸福感的必由之路
        在小学德育教学的课堂之上建立师生互动共同体,可以有效解决小学德育教学缺少交互性的问题。所谓师生互动共同体,即改变传统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室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将小组教学、研发式学习融入到小学德育的日常教学当中。在学生接受相关知识之后,设立学生反馈和交互输出机制。让知识的接收、应用、反馈、再应用形成闭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作为教学的日常形态。小学德育关于幸福感的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应当在保证德育教学交互性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幸福感的课堂转移到校园之外,带领学生定期进行幸福感培养的实践,将教学内容融合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
        2、充分运用多媒体工具建立小学德育教学的形象化模式
        幸福感的培养并非一项具有较高抽象程度的教学活动,与之相反的是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幸福感培养具有较大的形象化潜质。幸福感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程度,并非高度抽象的教学内容。将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和知识点变成形象化的图片、视频、音乐、音频,多媒体工具是较为有效的载体。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不仅应当注重多媒体工具的应用,更应当注意多媒体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转化。注意选取与课程知识高度关联的内容,并且注意这些内容的专业性和趣味性。例如,节选与小学生幸福感相关的动画、影片、图片,注重内容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并运用这些物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主观意识。
        3、构建原生家庭与校园的纽带存进幸福感的培养
        原生家庭对小学生的幸福感培养有着难以估量的不可替代性,为加强原生家庭在学生幸福感培养的作用,原生家庭与学校应当以小学德育课程活动为契机,构建原生家庭与校园之前的交互平台。通过课程互动及实践活动加强原生家庭在小学生幸福感培养过程中的参与感,不仅在校园之内更要在家庭当中形成有利于学生幸福感的良性环境。真正实现原生家庭与校园的纽带关系,让小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良性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结束语:
        幸福感的培养是小学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我国小学德育教学亟待优化的教学模块。只有对小学德育课程从模式到内容上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才能真正实现小学德育教学培养小学生幸福感的基本功效,保证小学生在关键的学龄阶段成长为具有使命感和幸福感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网络时代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渗透路径[J].王洁.  中国新通信.2019(23)
        [2]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王冰冰.当代教研论丛.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