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创作中的佛教音乐元素运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 肖志丹
[导读] 流行音乐的发展作为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部分

        肖志丹
        湖南女子学院      410004
        【摘要】流行音乐的发展作为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部分,随着电子作曲和编曲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流行音乐创作突破以往的思维,在创作中融入佛教音乐元素,使流行音乐创作和发展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空间,文章通过对《万物生》的形态分析和,总结佛教元素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几种方式和空间,并探讨其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佛教音乐元素;流行音乐;音乐创作;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受惠于经济发展对各行业的助推作用,又受制于经济发展对各行业的导向作用。流行音乐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音乐品种,其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以及强烈的时代属性,对流行音乐的研究也日渐兴起,较之于对待传统音乐的研究,也有较为宽阔的空间。近些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势头迅猛,流行音乐人也从国内逐步将影响力扩展到国外。2008年萨顶顶凭借其专辑《万物生》斩获“BBC世界音乐大奖亚太区最佳艺人”,其本人也成为首位受邀并提名“格莱美”的华人歌手。流行音乐的创作也融入不同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不同音乐性格和曲风,如萨顶顶的《万物生》专辑中,有着浓厚的佛教音乐元素融入。本文以萨顶顶的歌曲《万物生》为例,分析这首歌曲的演唱特点及音乐形态,窥探流行音乐中对佛教音乐的吸纳和运用现状,并分析其形成因素。
        一、流行音乐中佛教元素的融入形式
        1.对佛教吟诵曲进行原版翻唱
        流行歌手对佛曲进行翻唱,即在传统乐器的伴奏下,运用流行唱法诵读或演唱经典佛曲。这样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对歌曲的唱法上更贴近生活,运用流行演唱的形式和配器,在结合比较完整的佛教吟诵腔调。在这种佛教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中,流行音乐的成分并不多,也是不够彻底和深入的。例如王菲在2010年为电影《唐山大地震》演唱的片尾曲《心经》,基本上采用清唱的方式,不同于传统佛曲诵经演唱时追求声音低沉,音量一致,王菲用她特有的空灵、清亮的音色,舒缓灵动的演唱方式,为佛曲加入了些许个人主义色彩,演唱中细腻柔美的处理方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背景音乐中的佛教乐器大大降低了歌曲的娱乐成分,保持了严肃的宗教仪式感。这样的结合使得这首歌曲直接触碰听者内心最神圣的地方,既传达了经文歌词中的佛教理念,又符合了当下多数人的听觉审美。众所周知,流行音乐会用到大量的商业手段来“包装”歌手,吸引
人们用各种方式来支持他们所喜爱的歌手,从而获取长期的经济利益,逐渐的,大部分流行音乐歌手都有支持自己的一个群体,民间常说的“追星族”就是指其中行径较为夸张的部分群体。因此,即使没有做任何音乐上的变化,单就流行歌手来演唱佛曲这样的方式,就会吸引许多喜爱该歌手的族群欣赏这首歌曲,这些人可能大多并不是佛教徒,但会因为喜欢同一个声音而开始关注这种流行音乐与佛教音乐结合下的歌曲,因此这种方式的结合也相对直接,佛教元素较浓厚。
        2.融入佛教音乐的结构和佛教文本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发展迅速,经文众多,其中以《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地藏经》、《法华经》、《药师经》等典籍最为世人所熟知。而人们为了便于传颂经文,给其加入简单的旋律,于是就有了如今在寺院、佛教纪念品商店等地随处可闻的经典佛曲,如《般若波罗蜜心经》、《大悲咒》、《普庵咒》、《药师心咒》等。这些佛曲由于播放率较高,相对而言人们较为熟知,因此,流行歌曲中若要加入佛教乐段,必定首先从这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佛曲之中选取。如台湾歌手黄思婷在其代表作《自由》这首歌中就是以这种方式把流行音乐和佛教音乐融合在一起。全曲分为个三乐段,为“A+B+C'的结构,4/4拍,A乐段9小节,选用了佛曲《大悲咒》的经典乐段,填入中文歌词,有个别音由于语言的变换稍加改动,旋律基本与原佛曲一致。
        3.编曲配器中吸纳佛教音乐元素
        作曲者创作中比较重视歌曲的原创性,所以在编曲和配器时借鉴佛教音乐元素进行创作,这种方式在佛教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中最为普遍。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是借用佛教元素的象征意义或视听效果,更多的是追求其运用在流行音乐中的娱乐性。这种运用方式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以佛教中的人物或传说为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背景;把佛教音乐中的代表性乐器加入到流行音乐的编曲中;把佛教仪式中的某些形态运用到流行音乐的舞台表演中。流行音乐的编曲通常给人现代化、西洋化、生活化的感觉,近年来越来越时兴中国传统乐器、佛教音乐元素的运用。这样的音乐有个性和特色,节奏变化丰富,更具有象征意义;佛教音乐元素的融入后,音乐多给人静心、悠远、传统的感觉,旋律平稳,节奏缓慢,追求声音的延长与回响。流行歌曲的常用乐器配置为吉他、贝司、架子鼓和MIDI键盘,佛教音乐常用的是钟、铃、拔和笛箫等吹管类乐器。如何在流行歌曲中加入佛教音乐乐器,使得既配合了歌曲意境,又不会显得突兀不协调,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这两种音乐的结合方式之一。央视娱乐节目《星光大道》09年的冠军旺姆是一名藏族歌手,她在2011年1月份推出了自己的专辑《印记》。整张专辑以流行音乐、宗教文化为背景,充满了浓郁的藏族地方色彩。

在配器上,专辑中及采用了西方流行乐的常用电声乐队组合,又吸纳了古筝、金刚铃、竹笛等具有民族风格的乐器。如专辑中的主打歌《印记》,全曲为藏语演唱,歌曲一开始是极具藏传佛教特色的钟、铃声,之后是纯净天然的童声唱着藏语歌谣,接着富有现代感的电声乐队响起,歌曲中的演唱基本上采用一句主唱一句伴唱的类似藏族民谣的形式,但不同的是主唱和伴唱均采用流行唱法,伴唱富有声音表情,甚至有点像流行音乐中的“Rap”。随后的伴奏中还出现了笛子、拔等民族乐器,很好的营造了中西结合、流行与古典并存的特色。诸如此类的歌曲还有何训田、朱哲琴的《阿姐鼓》、韩红的《家乡》等等。
        二、歌曲《万物生》的形态分析
        1.歌词分析
        《万物生》可以说是整张专辑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也是萨顶顶的所有歌曲中最广为人知的。这首歌曲和现在市场上的流行音乐极为不同,带有与城市喧嚣迥然有异的清雅洒脱,歌曲意境平和而悠远。从歌词上看,该曲有中文和梵文两个版本。由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填写的中文歌词语言简洁,画面感极强,却意境深远,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梵文版歌词出自藏传佛教中的《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经文,虽然听者不知其含义,但在萨顶顶的演绎下显得辗转柔美,具有宗教神秘感,同样引人入胜。中文版的传唱度极高,所以听众们并不陌生它的词意,但是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解释其想要表达的意思,给人一种“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感。而梵文版由于是经文,不但听不懂还不明白歌词其中的意思,所以很少有人会唱。《金刚萨埵百字明咒》是遵旨指第六金刚持的咒。是用于消除罪障、忏悔、补阙的咒语,被称为“一切忏悔之王”。
        2.曲式分析
        
                                图1.歌曲《万物生》曲式分析图
        从歌曲的结构上来看,这首歌曲为再现的二段式结构,分为A,B两个乐段,B段材料是A段材料的引申发展,B和B’可以看做复乐段,因为歌曲的梵文歌词来自经文,既然有诵经的意味在,结构就不会太繁琐,这种“简约”蕴含着一种对佛祖的虔诚。整曲以4/4拍为基础,A,B乐段均为方整型收拢性乐段,各由4个乐句并置而成,全曲结构简洁工整,旋律发展较为平缓,多为段落重复,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唱性高。

        3.编曲特点分析
        从音乐素材的使用上看,歌曲巧妙的融合了藏传佛教音乐和电子音乐元素,另外又加入中国民族乐器和原生态风格的人声。歌曲一开始是一段男声清唱的藏族歌谣(见谱例),增强了音乐的立体感,在西藏,宗教与生活不可分离,宗教信仰就是生活的全部准则,因此,即使是质朴的藏族歌谣,也一样带有宗教色彩,可以用来服务于主题。在歌谣渐弱时,一个飘忽的假音男声似山谷中的回由远及近传来,音色高亢清亮,这些都表现出极其浓郁的藏族风情。

                       图2.歌曲《万物生》片段
        间奏中加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乐器一一筝,流畅婉转,如行云流水,带领人们的思绪离开尘世,使听者眼前呈现出另一幅极度妖烧迷人的色彩画卷,古筝独奏4小节后开始重复A段。第二遍的A+B段之后,是一段长8小节的筝与电吉他的“跨界对话”,但电吉他的音响较弱,相对突出古筝典雅清亮。随后第二次重复B段,在音乐背景中又增加了类似诵经的人声,使音乐织体更加饱满,层次更加丰富。总体来看,萨顶顶在这首歌曲中勇敢的抛弃那些浮躁却已深入人心的音乐元素,将藏族宗教色彩的文化带进来,并使不同文化中的乐器在这首歌曲中虽独立使用,混合后却并不觉得突兀,就像萨顶顶的唱腔,独特而自然。如此创新,使得这首歌曲能够在众多流行音乐中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结语
        流行音乐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作为中国当代音乐发展中的重要部分,随着电子音乐作曲和编曲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推动下,流行音乐创作和编曲突破传统的创作理念,将佛教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也体现了一种包容性、开阔性的创作理念。在创作中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空间。《万物生》在佛教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运用上较为完整和深入,展现了独特的创作理念和一些新颖的创作手法,如梵文歌词、梵文诵经、配器、电子音乐等方式,为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走向提供了一些启示。不同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来源于不同的创作理念和音乐语汇,新的技术更新的同时能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传统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仅能带动作曲家创作动力,也可以推动音乐市场经济的另一种活力,且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辨识度。
参考文献:
1.付广慧. 浅析戏曲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J]. 音乐创作, 2019, 000(007):106-113.
2.苟重龙. 民歌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 戏剧之家, 2014(10):12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