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彩彩
山东省招远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65400
摘要:就目前来看,计算机已经深入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时代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立足中职计算机专业,以培养计算机人才核心能力为目的,对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给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分别是创新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展开游戏教学,在体验中学会操作;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处理专业教材。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有效教学;教学方式;课外生活;核心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学上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严重阻碍了教学的开展,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计算机基础薄弱,而且,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较为复杂、抽象,这些因素都给中职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应该以核心能力为导向,以培养计算机人才为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善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笔者从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多年,一直在探究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
一、创新导入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有了对知识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对于学生积极性本来就差的中职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开展的整个过程,我们都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设计,从学生兴趣爱好作为切入点来展开教学导入,这样能够有效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课程的乐趣,促使其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有了兴趣之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再是难事。
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PowerPoint”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我们在教学导入中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何插入一个音频或者视频,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再基于此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之后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率。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最终还是要归到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上来,使学生能够精通各种计算机软件。而且,计算机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我们只是进行理论的讲解,无疑是与这门课程的特性背道而驰。因此,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兼顾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的操作。
比如,在教学“文字格式设置”这一知识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讲解之后,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应用,趁热打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展开游戏教学,在体验中学会操作
中职生的年纪还小,玩性也都比较大。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在具体的游戏中,一步步接着计算机知识,接触计算机操作,最终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目前,游戏教学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并被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展开游戏教学也未尝不可。
比如, 在教学“认识计算机”这一单元时,本单元涉及的都是计算机专业入门级的知识,不过学生们大多对计算机有所了解。所以,如果一本正经的讲述这些基础知识,很有可能使学生感到无趣。所以我们不妨开展一次游戏竞赛,通过一次“快速打字”比赛,来激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其中再有机的渗透学生不知道、不太清楚的知识和概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大增,进而更好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已有的操作。
四、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处理专业教材
传统的教学对于往往倾向于教学过程的严密性和教学目标的预设性,缺乏教学的灵活性。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所需即所学”正是针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来的。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会自觉地确定目标,自主学习,满怀热情去探索。
如现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老师使用的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性强,不大适合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我认为在教学中就可以先观摩(或实操)再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以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可从实际操作入手,碰到问题再返回教授理论知识。对于每一模块的教学,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完成每一项操作任务,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而言之,中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促进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俊.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职实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56-57.
[2]夏蕾.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 中学时代:理论版, 2014, 000(009):P.30-30.
[3]黎式礼. 核心素养下的中职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教育策略[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8, 000(007):29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