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1, 祝瑞花2
(1.山东职业学院 人文与基础课教学部 副教授,山东 济南250104
2.山东职业学院 副院长 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4)
摘要: 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针对农村及部分城市人群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施个性化培训,使贫困群体掌握一技之长,根据自身年龄及身体等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或者创业之路。通过职业教育项目,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使其精神和物质实现双脱贫,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关键词: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对策研究
引言
我国从2014年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已有六个年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2020年底将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精准扶贫使我国贫困人口真正做到了“两不愁三保障”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学界普遍认为,普通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或专门职业教育,可有效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odore W Schults)和贝克尔(Gary S Becker)共同创立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美国经济学家明塞尔(Jacob Mincer,1957)建立了个人收入与其接受教育培训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其研究表明劳动者收入增长与教育投入成正比。
20世纪初英国学者朗特里(Rowntree B Seebohm)提出贫困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家庭主要劳动力成为技术工人对整个家庭的重要意义。Gradstein(1997)认为,基于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性,政府应加大对私人购买教育的补贴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富不均等现象。Preece等(2002)研究认为,成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缩减贫困。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
1.短时间内实现国民教育脱贫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愚昧落后是导致部分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 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教育投入低、教育周期短、面向普通大众、服务范围广、层次体系多等。
2. 中职、高职院校围绕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合理的设置和规划专业,优化专业课程,强化师资力量,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和健全以职业能力培育和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着力建设和打造一批社会急需、办学质量过硬 、就业有保障的特色学科和专业,以此满足产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继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完善各类型企业接纳和吸收职业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实训体系。壮大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大师进校园,能人当教师,师傅带徒弟”的培育模式,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和输送高质量人才。
3. 职业教育为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提高国民素质,使其掌握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技能及知识,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是从根本上阻断贫穷,阻断代际贫穷,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扶贫特色和模式。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助力我国教育精准脱贫、提升公民素质、摆脱代际贫困的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其效力,其中雨露计划在职业教育扶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扶贫项目
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扶贫项目是指对有子女在校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给予直接经济补助,提高内驱力,从根上阻断代际贫困,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一人稳定就业, 全家基本脱贫。
山东省贫困户家中有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可以到全省承担精准扶贫任务的技工院校就读(名单可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官网查询http://hrss.shandong.gov.cn),并享受“五免一享”政策(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免费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免费推荐就业岗位,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笔者调研了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雨露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贫困户子女在接受中高职教育期间,按照每生每学期1500元的标准给予扶持。2019年以前,每学年一次性扶持3000元,2020年每学期扶持1500元。
国家的政策给予贫困家庭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了良好基础。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和相关学校建立信息共享,对于受资助学生长期跟踪,学习成绩和综合考评等要设置警戒线,在校表现和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降低甚至撤销经济补助,表现优秀的可以提高补助额度。目的是敦促和激励贫困青少年珍惜时间和机遇,努力学习,掌握谋生技能,未来长期脱贫不返贫。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16年以来雨露计划落实情况统计表
年度 落实人数 扶持资金
2016 132 39.6万元
2017 348 104.4万元
2018 488 146.4万元
2019 681 202.2万元
2020 598(第一批) 89.7万元
合计 2247人次 582.3万元
2.贫困线的不断调整,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和解释,总的说来,“贫困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困线也随着调整,如下图所示:
2014年以来扶贫标准调整
年度 国家扶贫标准 山东省扶贫标准 稳定脱贫标准
2014 2736元/人 3322元/人
2015 2800元/人 3372元/人
2016 2855元/人 3402元/人
2017 2952元/人 3509元/人 3730元/人
2018 2952元/人 3527元/人 3730元/人
2019 2995元/人 3609元/人 3777元/人
2020 3218元/人 3888元/人 4500元/人
尤其是实施“高职院校专项计划” 职业教育扶贫项目以来,脱贫成效显著,人民幸福指数上升。 “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彰显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巨大作用和贡献。
四、后疫情时期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
2019年新冠疫情以来,一些社会服务性行业(如酒店、餐饮、旅行)、外贸、手工艺作坊、甚至建筑行业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行业的职员收入骤减甚至是失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精准扶贫工作尤其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又该如何调整和倾斜呢?国家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政策上给了很大支持,帮助失业人员、贫困人口掌握新的技能,以期创业或者重新就业。比如:对在规定期限内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劳动者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和资助。从数据统计来看,大批的农民和劳动者掌握了特殊职业技能,提高了谋生的能力和资格。但是,笔者经过深入调查,有很大一部人劳动者考取某些职业资格证并不是为了让再次就业和创业,而仅仅是为了获得政府给予的经济补贴和资助。有的地区甚至和某些机构合作,符合帮扶政策的劳动报名,机构代劳,收取部分佣金后,发证给劳动者。实际上贫困者依然没有真正学习到赖以谋生的手段,这种政策优惠和扶贫方式没办法让贫困者真正脱贫并防止返贫。
1.各级政府部门不要为了暂时的数据、政绩而急于求成。
要对村民和下岗职工进行统计调查,让他们了解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而不是跟风和眼前利益。像有的村民,没有接受过基础的教育,说话大嗓门甚至脏字不离口,擤把鼻涕直接往衣服上擦一擦,却去考一个茶艺师资格证。设想一下这样画风的村妇和大爷适合在高雅的茶舍工作吗?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建议劳动者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接受培训后长期就业并且技能不断提升,收入不断提高,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精准扶贫,不仅仅是物质的脱贫,过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劳动人民的幸福指数。
2、鼓励、引导民企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并适当给予企业补助。
但是具体实施过程要加强监督监管,防止利用假合同或者劳动派遣制度,企业和劳动者分别从政府拿走了经济补贴,而没有真正就业。而且,合同要规范,监管部门要核查企业是否缴纳了五险一金,比如说,接受一个贫困者就业,至少签订三年合同,除非劳动者不符合岗位要求,否则不准单方面解聘。
3. 加强扶贫工作的监管,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对精准扶贫成效的检验和考察要全面科学的对待。仅仅依靠各种官方数据就得出脱贫结论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健全的。在实施过程中要重视科学公正的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测评,以及贫困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调查,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民意调查。而且,要尝试引入和推荐没有相关利益的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介入精准脱贫测评和检测。
3.针对残疾群体的职业教育扶贫
职业教育对于残疾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实践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贫困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措施和方案。尤其是农村的贫困残疾人,他们往往是贫困人口中最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残疾人士脱贫,同时意味着我国精神文件建设的巨大进步和高度。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针对残疾人士的特殊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针对盲人、聋哑人、肢体残障人士,智力低下人群,制定不同的培育和培训项目, 提高其生活和工作技能,同时注重其精神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不可轻视和怠慢。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能力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准。当然,在扶贫过程中各部门机构要通力合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心态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扶贫办、残联、教育等各个层面紧密合作,达成共识,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帮助残障人士彻底脱贫,不反贫。
5. 推行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
对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创业培训意愿的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和免费技能培训,实现“愿培尽培”。落实就业援助措施,促进转移就业扶贫。对劳动年龄内、具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推荐到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务工,增加务工岗位,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托底安置。对吸纳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务工的扶贫车间,进行一次性奖补。
结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攻坚阶段。过去散在的、零星的、甚至一对一的扶贫措施日益显现其局限性,扶贫效果评估也出现很多疏漏,巩固脱贫效益的长效机制,使民众的获得感日益增长。以职业教育为主线,构建围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联动体系,即通过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人力资本,通过政府、金融、社会共同优化区域就业创业环境,让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子回馈家乡就业创业,带动群体致富,以使教育成果精准、长效服务于扶贫事业。
参考文献
[1] 汪继章.精准扶贫: 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革[J].中国扶贫,2015 (11): 28 -30.
[2]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 (5): 147 -150.
[3]Preece J, Veen R V. Adult Educ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J].Conference Position Paper,2002.
[4] OECD. Starting Strong 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M].Paris:OECD,2012.
[5] 李鵾.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 [J].山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15,14(8): 810 -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