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源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望龙初级中学校 646200
摘要:初中体育教师要想构建以激发学生体育训练主观能动性为主导的教学课堂,就不可以在沿用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应当基于提升初中学生在身体发育阶段的体育意识,对自身的体育训练教学方法进行一个全新的教学改革实践认知建设。因此,作为培育学生成熟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初中体育教师必须抓住这次塑造学生成熟体育意识的黄金机会,结合初中生的体育学习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为初中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做好铺垫。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实效性
引言:现如今随着很多学校按照发挥学生高层次身体素质的要求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都进行了全新的建设和改良,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必须将自己的学科纳入到当今改革的大范畴之中,依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现实体能能力进行一个高实效性质的体育课堂的改革,以此才能够带领初中生在自己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找到身体素质建设的新突破,体育教师也可以以此来完备自身教学生涯的宝贵经验积累。
一、创新推动初中体育与信息技术的新概念融合教学理念改革
很多初中体育教师都对信息技术的现代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的思想局限,不会主动去探索体育教学课堂与多媒体这样以室内教学为主导的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教学方法。但是在当今的初中体育现代化教学要求下,初中体育教师必须结合现代化科技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科技元素融入性质的创新改革,以此才能够在顺应学校现代化体育教学的基础下满足当今初中生体育课堂参与个性差异化的发展。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体育与健康》一书中的《排球》这一章节时,由于初中生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对排球这一类的球类活动的接触并不多,学生对于老师的运动步骤讲解可能会有很多不懂,加之传统的死板式教学方法,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学习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教学效果达不到提升。而信息化教学可以以动画的模式详细的演示排球运动的步骤以及体育知识的详细讲解,而这样的方式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再将初中学生幼稚化,实际上他们对动画形式的教学是有着新鲜感的。这不仅能够促使初中学生集中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且学习最为正确规范的排球动作要领,也为初中体育教师的室内教学实践开创了良好的改革开端。
二、结合体育游戏激发初中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力
体育游戏对于激发初中体育课堂的运动活力的重要性就不需要在做过多的强调了,在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中融入游戏的元素和结构比重对于打造该体育教师充满活力的新兴课堂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初中体育教师也根本不在乎初中生在其课堂中收获体育知识的体验形式,就选择以命令为主导的教学课堂来安全保险的完成教学任务。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早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现代体育教学发展的广泛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能够在体育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呼应本次教学主题的体育游戏才能够真正推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朝着趣味与现代的方向迈进。例如,在教授《篮球》这一章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能够充分为学生将来掌握篮球运球要领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设计一个篮球传递的小游戏,比如十人一组,相互之间进行篮球传递和运球,在此过程中能够锻炼初中生在运球等必要技术上的熟悉程度。
三、利用团队合作进行体育教学,升华课堂教学深度
众所周知,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基础性培育。但是在实际的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方向的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体育教师没有在学生集体中融入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模式。在以创新教学方法来提升初中体育教学实效性为特色的初中体育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逐步优化以团队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授《武术》这一章的内容时,初中体育教师不可以片面地认为武术的教授就是学生以独立个体完成学习的课堂,而是应当在这种以个体练习为主的体育项目中帮助学生找到团队合作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在个体为主的为人处世生活中也需要团队合作的意识。为此,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五五分组,布置一个五人写作表演武术的体育项目,这样学生就可以从集体意识进行太极拳动作的分割和练习,在表演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团队合作为他们带来的个人无法在单独体育训练中创造的优势。并且体育教师要在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时能够真正站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全局角度上,力求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育课堂培育起合作和集体共荣的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师若是想通过创新革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在自己课堂中高层次的参与感,就必须从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的大局就出发,积极设计一些创造性的体育游戏并且能够以团队的形式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课堂。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从而在培育初中生体育意识的启蒙阶段能够为将来他们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奠定良好的意志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帆.新课改下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方法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2):110.
[2]吴小明.健康第一 培养终身意识——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8(9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