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强体铸魂”育人功能的军事课教学改革探究 ——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 双飞燕,平鸿海
[导读] 基于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多的军事课的教学与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双飞燕,平鸿海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330038

        摘要:基于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多的军事课的教学与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军事课依法培育强军、强国人才功能相结合,初步形成以“强体铸魂”为特征的新时代高职学生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强体铸魂”;军事课;教学改革

        随着国防教育的普及和军事现代化的推进,军事课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成果颇丰,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逐步朝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方向发展,呈现出科普式、混合式、启发式的特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什么、怎么教”成为制约军事课发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高素质型人才、充实国防后备力量作用的现实难题。
一、改革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主要问题
        1、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成效。
        青年学生自觉强身健体、学习强军报国内生动力不足,主动参与军事技能训练、身心投入军事理论教育积极性不高。
        2、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体系陈旧。
        现有校内军事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实际需求结合不紧,高职学生与军队及社会需求不匹配。
        3、人才培养较单一,教学内容单薄。
        传统教室授课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难以满足新时代强军、强国人才的培育需求。
        (二)破解对策
        1、整合资源力量,确保多方联动。
        整合我校武装部、保卫处、教务处、二级学院的优势资源,联合组建培育校卫队、教官队和辅班级导员助理等团体组织,配备专人、专项经费,每年遴选近百人学生干部队伍,完善管理制度,构建思想引领、制度规范、目标导向、实践中学、赛事检验等多元参与的培育机制。
        2、坚持分类培养,实现精准培育。
        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习惯养成、能力素养、志向抱负等,确定以日常校园维稳为主要职责的校卫队、以新生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功能的教官队和以协助班级辅导员做好常规事务管理为主要任务的辅导员助理等不同培养对象,学校出台文件,在招收队员、选聘干部、技能培训、资格认定、资金扶持等方面倾斜。
        3、重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类型培育对象的特点及其对校园规划、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项目化、模块化、阶段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教学设计理念,精准设计教学内容,分别重构对应学生的培养方案。
        4、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分别形成分别采用“武装部+保卫处+校卫队学生”的校内职能部门联合培养、“武装部+学工处+教官队成员”的半军事化技能培养、“学工处+二级学院+辅导员助理”的骨干管理人才培养分类培养方式,采用技能验收、管理关照、赛事检验、多元评价的社会化评价体系,构建“新生军训上讲与练、校卫队执勤中学与行,教官带教时示范与升华,辅导员助理履职有突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三有三结合”亮剑
        纵观国内高校军事课教学与改革的三十余年风雨征程[1],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军事理论为主要抓手的军事课程体系日趋完善,军事课“强体铸魂”育人功能日益凸显。
        在我校军事课的教学与改革探索实践中,将思想政治引领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到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教学全过程,提出“思政修养、专业学习、军事训练、素质拓展、组织管理、竞技竞赛”的新时代高职学生“强体铸魂”培育的“三有(有学识、有思政、有趣味)三结合(结合入学教育、结合思政教育、结合征兵宣传教育)”新理念(以下简称“三有三结合”)。
        开发系统、实用、科学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学习档案等教学资源,尝试整合军事课的军事技能训练的实训部分以及军事理论的课堂教学部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老带新担任新生军训教官并兼任班级辅导员助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确定校卫队、教官队、辅导员助理等三类培养对象,从身体素质、专业修养和综合能力等三方面明确与国内外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范式。
三、创新成果及实践推广
        (一)创新“三有三结合”的高职学生“德技双馨”培养理念。
        针对现代国防与军事发展的人才需求,把学生成长成才与校企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丰富了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理论。
        践行“思政修养、专业学习、军事训练、素质拓展、组织管理、竞技竞赛”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构建“武装部+保卫处+校卫队学生”的校内职能部门联合培养、“武装部+学工处+教官队成员”的半军事化技能培养和“学工处+二级学院+辅导员助理”的骨干管理人才培养分类培养等方式,回答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破解学生“毕业失业、就业择业困难重重”局面,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提供了新的参考。
        重构与新时代人才强国、军事强国战略相匹配的创新型核心竞争人才优势相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及其特征和需求,制定了差异化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提高了军事课教学的普适性、科学性、创新性、有用性。
        (二)“强体铸魂”育人成效:赛事崭露头角、直接受益面广。
        近五年,共选拔校卫队学生450余人次,培育教官队干部60余人次,协调开展军事技能训练、校园消防演练、军事五项练习、校内军事讲座、应征入伍宣传、军事会操表演累计近90次。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数十人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国防军事教研室师生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校级赛事中获奖十余次,多人次毕业后供职世界五百强企业。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组建国防与军事教学部,吸纳“双肩挑”军事课教师21人次,专业核心教师团队参加职业发展培训5次。
        (三)军事技能训练和国防军事理论课程并驾齐驱、互补增益。
        我校军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旨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促进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青年一代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为重点,着力创新制度机制、着力增强基础保障、着力加强质量监测,全面提高学生军训质量效益,充分发挥国防军事理论课人功能,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实施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展鸿.“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军事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01):55-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