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方式的创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程俭芹
[导读] 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脱离生活的知识就像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

        程俭芹
        吉林省磐石市吉昌中学校 132300
        【摘要】: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脱离生活的知识就像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对于生活经验比较少且知识储备含量较低的的初中生而言,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耳熟能详的生活小知识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源于这种想法,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劳动与技术教学课堂上,要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尽可能多地将生活化的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融入到教学当中。借助这种模式全方位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方式;创新思考
          引言
        《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在中初中教育阶段,劳技课程是教师根据培养目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或合作的劳技活动,循序渐进地学习劳技知识,习得劳技操作要点,进一步达成劳动与技术教学效果,不断发展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传统教育陈旧理念积弊已久,受此影响,分数指挥着教育教学工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然呈现出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情况。在初中劳技教学中,重视自主和强调互助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广泛应用,导致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停滞不前。
一、初中劳动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地位和教学理念的不足
        初中学校一直承受着巨大的中考升学压力,这样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在整个初中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就不足,甚至是可有可无。无论是在家长眼里,还是在教师或学校的角度来看,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并不受青睐。这就导致了劳动与技术教学的教师不专业,学校只要有课时不满的教师或者老教师都可以安排教劳动与技术教学,这样也导致教师教学一言堂。在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消极的接受枯燥的知识灌输,无法积极思考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世界观,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这一点其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教材里有些手工劳动步骤繁琐,客观上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例如七年级教材里盘长结编织,虽然学生觉得这个结编好能个作为一个挂件,但是他们又觉得它作为挂件比较单调,美观度不高,所以看到那么“繁琐”的步骤就望而却步,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如果将这繁琐的步骤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展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立马高涨。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落后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优势所在是学生可以脱离课本寻求生活中内容来进行学习,锻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以及合作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爱好,依次来构建科学的教学计划。但让人失望的是,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死板又枯燥,教学方式十分落后,课堂上的时间都被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占据,学生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长此以往,在学生的心底,劳动与技术课程成为了难以翻越的大山,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形势下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思方案,绘制草图
        学生要对制作的作品进行构思。如在开展“自制简易花盆”这个活动时,学生已学习了花卉栽培,我要求他们自制简易花盆,并不拘泥于盆栽的花卉,允许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各式花盆,如盆栽或水培或插花等。我让学生可先上网查阅收集关于花盆的资料,然后结合收集到的信息,对花盆的设计做前期的思考,对制作方案进行构思,并绘制草图。

在制作要求上,不限制学生的制作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弃材料及多种工具,制作具有独特个性的花盆,展现自我,突出创意,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交流设计方案的方法之一便是绘制草图,把设计思路停留在脑海中是不够的,绘制草图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关注设计的细节,这样才能把具体想法落实到操作中去。如插花艺术实践中,学生构思好方案后,我要求他们绘制草图,并写出作品所需的花材及创意,这样学生才会对构思的方案进行不断修改和不断拓展。
        (二)运用微课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智障学生的思维相当固化,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短暂,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领悟知识点,突破重难点便成为一个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探索微课的教学。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特点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主题突出,资源情景化。这些都满足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且有利于学生理解重难点,深化记忆,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如何制作龟苓膏时,通过2分钟的微课视频,就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制作,先煮沸水,再把龟苓膏粉调成糊状,慢慢放入沸水中搅拌,并且知道注意事项是要先用晾白开调成糊状和在开水中要不断搅拌。通过微课视频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很显著,而且学生回到家也可以反复观看记忆,反复巩固知识。
        (三)建设开放课堂,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而在传统的特殊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操作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发展。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实际“上岗”后,一旦发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教过的状况,就会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将“自主学习能力”融入实际的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落实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而其中,借助电子白板建设开放式课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程中所学到的相关知识用文字的形式“写”在电子白板上。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手语”、“ppt”等多种形式进行积极表达,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总结表述能力。最后,教师针对各学生的表述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相关知识的纠正与补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表情管理,维持“微笑”、“点头”、“眼神鼓励”等肯定的姿态,给与学生正面的心理暗示,从而帮助学生克服“羞怯”的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四)教学实践生活化
        在初中的劳动技术课上,教学内容的主线应该是动手实践,而不是讲解课本理论。教师除了对课堂进行精心的布置和设计外,还应该把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因素融入到课堂。同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让学生学习到课外的知识,拓宽知识面,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举个例子,在学生培养玉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课上讲解基本知识之余,同时还可以带学生去玉米培育基地进行参观,让学生学习和观摩玉米的培育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劳动技术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还可以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寓教于乐。大量采用这种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量,懂得热爱生活。
结束语
        总之,劳动与技术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劳动技术的源泉,所以在初中开展劳动技术课程的同时,我们可以在教学模式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和现代化元素,让初中的劳动与技术教学成为初中教学的一部分,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激活问题意识,优化小学劳技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7(16):90-91.
[2]李江华.舞动指尖上的智慧——小学劳技教学“双效”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6(18):86-87.
[3]宋敏健.关于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