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中合作型小组建立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高键
[导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

        高键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同胜学校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我国古代早就有合作学习思想的火花。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文献《学记》中有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合作学习从原有的观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系列原理以及策略体系,成为全球的盛行学习方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建立,班级特色
        在我国,往往都是50人左右的大班,在大班教学中,很多老师想通过建立合作型小组的方式提高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效率。但在实践中,教师在建立小组过程中往往缺少方法,存在操作失误、评价不当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本文就班级中合作型小组如何组建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参考。
        一、聚焦小组目标,建立互赖关系
        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小组目标的设定有助于小组形成一种精神,让学生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小组目标意味着个人的努力将会有助于达成同伴的目标。小组目标的设立也有助于小组成员间积极的互赖。
    合作学习倡导者大多都把积极的互赖作为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一个人必须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取得最后的成功。这就意味着在共同的目标之下,学生将会共同协作谋求双赢。因此,教师要给合作学习小组布置明确的任务,提出小组要共同达成的目标。约翰逊兄弟还提出了诸多用来构建互赖关系的具体要求,如:目标的积极互赖,资源的积极互赖,奖励的积极互赖,角色的积极互赖。    
        二、准确把握分组要求
        认知发展理论学者认为:“通过儿童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地掌握知识。”他们关于守恒性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当同龄的守恒儿童和未守恒儿童一起完成需要守恒概念的任务时,未守恒的儿童会迅速发展自己的守恒概念。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当两名均无守恒概念的儿童在观点上不一致时,也会在相互的讨论中形成一致观点从而获得守恒概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之一就是组员异质。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具有差异性,他们的性别、性格、能力、思维等等都可以存在差异。这样才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同一小组的小组成员是应该是异质的、互补的。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首先,教师要避免学生自己分组。因为小学生往往以及感情和性别而不是成员的差异性来选择组员,如果要让学生自己分组,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和调整,最终做到组间异质。其次,分组应尽量避免随机分组、随时分组。教师只有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后,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能力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分组。


        三、明确责任分工,分清合作学习中扮演的角色
        已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群体活中,如果成员的责任不明确,成员就容易消极参与群体活动,出现逃避任务的现象。借助于人际之间的交往可以产生学习的动机而产生,因此激发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可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立起小组学习共同体。每个小组设领导者、助学者、学习者。明确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某老师在合作学习中是这样实践的。他在班级上英语课采取走读制。班级学生被分为固定的4人小组。不管班级座位怎样变化,英语课小组位置固定不变。这样便于老师迅速认清小组。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要有差异,每个小组基本上由一个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组成。同时分工明确。根据学生特点设定小组内部的组长,帮手等职务。组长负责组内收作业,组织小组活动,帮手负责协助组长。组长对应一个学生、帮手对应一个学生,学生两两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
        由于组内成员“异质”,同组学生之间会出现能力差异。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大包大揽,而让别人看起来他们很出色。能力弱的学生往往会缺乏自信,逃避小组活动。因此,教师要确保小组成员间能面对面地互相交流。如果学生缺少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往往会造成合作的低效或不合作的现象。小组合作技能,社交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因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能力都相对较弱。学生之间有时很难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有的男生就是不愿意与女生合作。造成了小组内部合作的部分失效。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社交技能的指导上下功夫,并将社交技能的掌握纳入小组评价体系。
        五、合理评价,为小组合作学习助力
        首先,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评价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 这就是 “小组自评” 。小组自评的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低年段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组自评。其次,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即要肯定小组,又要鼓励个人;即要肯定小组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又要表扬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即要有精神上的鼓励,又要有适当的物质奖励。小组成立初期,合理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维持的动力,直到学生的养成自我管理,主动合作的精神。具体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可以采取小组得分制进行星级小组的评选等等。通过合理的评价能够使每个人把注意力放到小组目标上来,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总之,合作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它打破了教师死教书、学生死学习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一定要多思考,多研究。摸索出适合学生和班级特色的合作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刚健. "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浅谈"全动力"班级管理策略[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6, 06(No.483):134-134.
        [2]于宝玉. 浅谈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评价策略[J].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