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华
吉林省吉林市吉林毓文中学 132011
摘要: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学理念的转变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教育关系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是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改革。高中时期的学习在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迈入高等学府的前提。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应注重文化知识的掌握,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方式成为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上起到根源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事业。教学过程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改革有助于培养一批充满创新能力与良好素养的下一代,也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下更多的是知识点的掌握,教学工作者通常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背诵。学习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教师的教学重点更多的是知识点的掌握技巧。新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建立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在原有的高中课堂上,先由任课教师在黑板上直接进行问题的讲解,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回答表示是否理解。很难提起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两个化学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人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创设课堂教学新情境,在课堂教学新的情景下主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既让学生在快乐放松的状态下掌握到了课本教学内容,也达到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指导目的。例如,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时,在对硫的化合物这节内容进行介绍时,因为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够拿真实的硫酸去做介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硫酸雨跟学生讲解硫酸的危害。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硫酸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硫酸的腐蚀性。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更是让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通过教学实验,提高逻辑分析能力
在高中的基础课程里面,化学一直处于一个基础却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对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化学也是非常贴近现实的一门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化学地方也有很多。教师们也应该对学校原有的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相应调整,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来不断提高高中生对学习化学的热爱。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得到极大提高。教师们可以在化学课堂上通过一些化学实验项目来帮助高中生快速理解难懂的化学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化学中关于物体分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相关联,我们平时可以看到一件事情,就是在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人们不会让汽车水箱里面的水装的太满,因为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装的太满的话会损坏水箱。化学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的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氢键排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现象也与日常所说的热胀冷缩的原理是不同的,是一种只能从分子角度去解释的现象。
三、采用形象教学,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寓教于乐始终是师生期望能够实现的教学形式,运用游戏形式来完成教学目的,既使学生能够在游戏氛围下学习知识,也使师生关系得到缓和,可谓一举多得。通过游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化学中“有机物”的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很可能对这种生活中不常见的物质感到困惑不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入教师只是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去讲解的话,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这时候,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有机物的形态,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课件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小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发生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增加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变得不再枯燥,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到课本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知识主动探索的欲望。
结束语
综上,化学是高中生学习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爱上化学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运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掌握化学知识,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新时代要有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放在第一位。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能够追上时代的脚步,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党学萍;关于开发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A];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C];2018年
[2]王朝婷;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