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生
黑龙江省萝北县鹤北中学154212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与同学们的生活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在国内教育制度不断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重点,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这门学科对同学们的计算机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培养,结合微视频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水平和质量。本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个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教学;信息技术
引言:在国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当前阶段国内的教育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同学们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而微视频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广泛运用,能够对同学们的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好起到很好的帮助,能够让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和热情,不断高涨,具有较为明显的教学优势。
一、微视频在教学中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1、优化教师教学方法
在过去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都是以老师为主体开展教学,学生通常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对于遇到的各种问题,同学们都只能向老师进行提问,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老师压力也比较大,而微视频教学的运用缓解了老师在教学压力。同时也为同学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在当前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也不再是针对各种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而更加注重对同学们实践能力的提升,当前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应该不断开拓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通过微视频教学,对过去信息技术的难点与重点的微视频教学制作,让同学们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微视频教学策略
1、盘活教学资源
初中教师可以根据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这节课程的实际内容来开展微视频教学,使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激活,将实践操作与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有效的提升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比如在学习《制作演示稿》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初中老师可以充分的结合微视频来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通过微视频的制作去分析《制作演示稿》这一节课程内容所需要用到的幻灯片,以及各种形式多样的模板的研究,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耳目一新。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难于理解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课后观看老师分享的微视频来进行反复的学习,这样一方面能够将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更好的激活,能够实现更为灵活的学生自学活动,同时还能够将微视频课上教学与课下辅导更好的结合起来,提升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2、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摒弃过去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将同学们视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体,在知识教学中,要打破理论知识讲解的局限,充分的结合微视频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
在学习《建立统计表》这一节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饼状图、柱状图以及折线图的微视频展现,让同学们去认真的对比这三种图形的区别,然后再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统计图表的设计,在完成一个图表设计之后,再将其他图表形式插入进来,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优化。
3、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同学已经掌握了较为基础的知识,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老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进行微视频的自主创作。这样老师的教学形式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创新,也能够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同学们对这样的教学也会更加感兴趣。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老师要注意对同学们制作微视频的引导,让这种创新的教学形式深入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学习中,将信息技术知识更好的巩固,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组织同学们进行微视频创作比赛,让同学们充分的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来制作微视频,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来提升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初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同学们学习成果的评价,积极的发现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将同学们的知识进行巩固好,同时应该结合多种评价方式,让同学们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有更为充分的认识。
结束语:
总得来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当前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微视频的广泛应用具有诸多教学优势,一方面能够让同学们掌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让同学们更深的体会信息技术的奥秘,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能够发挥诸多积极的影响。总得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微视频教学的广泛应用道路还很长,需要老师、学生以及学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对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天能.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 俪人:教师, 2016(9):49-49.
[2]顾中秋. 探究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 中小学电教:下, 2017(3):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