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山东省济南第七中学 250013
摘要:现如今,通用技术课程在高中教学内容重点中往往无法占据一席之地,学生、家长以及教师更多的是以高考科目作为主要教学方向。因此,如何有效的传授这一门课程至关重要。合作学习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而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更是离不开这一点。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如何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效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通用技术是一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课程,该门课主要教授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其所涵盖的知识面相对较广,对高中各门课程的教学有十分重大的帮助,对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合作学习将课堂的主人公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
一、科学分组,良性竞争
高中生已经对世界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观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形成了一定的雏形。有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毫不犹豫的当着同学们的面说出来,而有的学生则是比较内敛,将自己的想法藏在心中,不愿透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分组,让活跃的学生带动文静的学生,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1]。
在《技术发明与革新》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处于他们身边的技术革新。这一话题对于高中生本身来说就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处于21世纪的学生,每天感受日新月异,身边的产品也每年不断在更新迭代。将几个活跃的学生平均分到几个组中,每个学生在组里都有熟悉的同学,活跃的同学自然率先打破沉默,其他的同学在熟悉的氛围下,也能受到鼓舞,渐渐融入讨论,畅所欲言。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对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相反,他们对这一大革新知之甚深。由此,更多的小组可以以这两方面类似的展开,教师可以由此采用竞争模式,让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并由整组人分段汇报,如此,合作学习才算是真正的展开。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分享着自己的观点,完成着整个内容中的一部分,最后整合成汇报。
二、明确任务,高效合作
完成每一件事首先都需要明确一个方向,合作学习的展开也需要明确任务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就离不开明确的目标指引,如此,学生能够进行同一频道的交流,不然各自为政,驴头不对马嘴的想法碰撞终是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只有所有学生劲往一处使,才能高效地进行学习讨论,这样他们才不会感到沉闷乏味,而是有活力地贯穿始终。
例如,在高中通用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首先要充分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家庭理财。所以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让学生分专题展开讨论。可以按情况分成以下四个专题:一组设计一次家庭出游的财政支出分配;一组设计开展一次国庆期间家庭成员各项财政安排,一组设计一家庭成员重病后,其他家庭成员的财政划分;一组设计一个平常状况下的家庭资金管理方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周游于各小组之间,听取他们的讨论情况,对于稍稍偏离的小组可以适当地用进行强调任务的方式,让他们明确各自的主题,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更加快捷地吸收相关知识。
三、适当点评,激发信心
合作学习的展开,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与人交流,不学死书,不死学书。而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是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的一大认可,也是对学生的一大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可以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肯定合作学习对其吸收知识的帮助。通用技术涵盖多方面的内容,每一次教师布置的任务都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交流讨论而整理出的一个作品,凝聚了整个团队所有的心血。这时候,教师肯定性的评论对于他们来说相当重要,即使遇到一些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付出,再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方面[2]。
在《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设计出一个属于他们的作品,限定完成时间后进行每个小组作品的展示与讲解。由于是学生的第一次设计,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协调,教师不应主要关注这些缺陷方面,而是应该关注每组设计的闪光点。虽然,学生的设计手法多是书本的知识套用,但是第一次的设计往往能萌生许多属于学生的突发奇想,教师应着重这些方面进行点评,表扬他们的设计思想,最后再添一笔需要改进什么方面的建议。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实现高效的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对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进行的探讨,得出了以上三种有效利用合作学习的方案,希望以此激发教师的教学潜力,将通用技术应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储王伟.高中通用技术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探讨[J]. 新课程,2020,(11):150-151.
[2]梁学庆.基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3):3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