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天津市和平区哈密道小学 300020
【摘要】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关头能够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武器之一。因此,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中,必须发挥学校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观念。
【关键词】 劳动观念 语文课堂 家校联动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分工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赋予了劳动更多的内涵和形式,这也对学校开展有关劳动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小学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取向,将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因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必修学科,除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劳动观念的渗透,劳动价值取向的引导,以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语文学科落实劳动观念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央下发的教育文件中一直强调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的实际融合并不理想,语文学科的劳动主题实践没有充分落实。主要表现在:
1.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意识的观念淡薄。大部分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仅仅按照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感情的体会、方法的指导以及思想政治的引领,却总是忽视文章的劳动教育价值。《落花生》《桂花雨》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作者或喜欢或怀念的感情,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方法感情,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侧重的呈现,但却缺乏对于劳动意识的渗透,其实这类文章最能激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回归大自然,如学习种花生这项农事活动,尝试饲养小动物等,这些都能使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动起来。由此观之,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于渗透劳动教育的意识淡薄。
2.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选取不当。虽然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劳动教育渗透,但其采用的方式,大多是空洞乏力的说教,这样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不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劳动的意义,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大禹治水》,同学们很容易就能被大禹的精神所打动,但却不能真切的感受到治水的艰难,不能起到激发劳动意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2.0时代,应该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发展劳动教育新模式。
3.劳动教育效果难以保持。有些学校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劳动教育的施行,但由于家校缺乏联动,学生在家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劳动实践,劳动教育的效果没有得到巩固,就难以保持。
二、劳动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1.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能够懂得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从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轨迹来看,一切文明的进步,一切创造的发明,都离不开人们辛勤的劳动。如《长城》《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被这劳动结晶所震撼,明白劳动能够创造奇迹。2.劳动能力与学习能力相互促进。学会劳动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观察、练习中不断进步,获得经验的积累,成为下一次劳动或学习的基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指导劳动,劳动获得的实践经验能够促进理论知识的融汇贯通。如《邓小平爷爷植树》,学生既可以通过植树活动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课文去参与到植树这项有益的活动。
3.获得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作为学生,学习之余,承担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能切身体验到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正如一年级的古诗《悯农》所表达的“粒粒皆辛苦”,从而具备同理心,此外,明确脑力劳动是学生最重要的劳动体验,也是必须完成的使命,从而将劳动情怀深植心中,未来担负起建设国家、社会的艰巨使命。
三、劳动主题与语文的有效结合
(一)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要结合各个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如《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授课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可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劳动行为,注重劳动体验的分享。教师可以以此课为契机,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以及自己对于劳动的认识和劳动后的感受。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主要让他们形成劳动观念,从而爱上劳动,并且能够在简单的劳动实践中获得快乐,即达到了教学目的。《爬山虎的脚》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仔细观察、连续观察,中年级的学生需要培养通过自主观察习得劳动能力,独立完成劳动任务。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军神》《清贫》,由于面对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入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与思考,初步形成劳动价值取向,进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报效国家的意识。
总之,适合的教育,才能提升劳动教育的渗透效果,为学生生发劳动情怀奠定基础。
(二) 结合课文内容,落实劳动主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内容本身具备劳动要素,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冯骥才的《刷子李》等。为了紧跟时代潮流与热点,可以在李子柒的视频中选取合适的片段作为拓展,不仅能够让学生受到劳动的神奇力量的震撼,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描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劳动的场景,增加教学的生活性。现代信息技术中的VR技术可以让学生虽身处教室,却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各种场景,为学生创造了情景劳动的练习机会,突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习作例文《风向袋制作》,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例文内容制作出风向袋,并且解说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对于学生而言,写像《太阳》一样的科普说明文需要查找资料,像《松鼠》一样的文艺性说明文语言又不过关,但是像《风向袋制作》这样的说明文,就简单多了,从学生的习作中也不难发现,这充分说明了写作源于生活,正是由于劳动经验的积累,学生有能够分享的内容,才能够不那么吃力的完成习作,劳动经验为学生劳动情怀发芽提供养料。
(三) 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说教是传统的劳动教育惯常使用的方法,使得劳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单一的教学形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起到真实效果。因而,对于劳动渗透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了迫在眉睫的需要。
1.以“劳动”为主题,结合语文要素,开展“劳动月”活动。哈密道小学将每年的10月定为劳动月,展出学生的劳动成果,有学生每日在校值日的点滴记录视频,学生谈自己的劳动感受并形成小作文,语文的习作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学校的“劳动月”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劳动经历表达出来,无论对于语文的习作能力还是劳动情怀的培养都有益处;也有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的手工作品,以班级为单位专门解说员讲解,动手动脑两不误,从而厚植学生的劳动情怀。
2.翻转课堂“微课”,为劳动教育助力。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视频高品质教学的多元探索微课,将劳动教育具象化,创设“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使劳动教育翻转课堂的可重现、能普及、易推广得到了充分体现,加快了学生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进程。这些微课视频可以在与语文课文相关联的课文教学中使用,从而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处处落实劳动主题,培养劳动意识。
3.家校联动,共同完成劳动教育。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教育孩子首先从改变家长开始,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不能脱离家庭的支持。
四、结语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具有较多的不成熟、不完善之处,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