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备课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师有所成长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7期   作者:武天祥
[导读]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


        武天祥  
        重庆市江北区苗儿石小学校 400022

                
        摘要: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但是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有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使自身得到成长,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那么,信息技术到底该如何备课呢?
        关键词:备课  信息技术  教师  成长
        传统的观念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很多教师按照要求,每年都在写教案,每年写的教案都类似,只不过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任何创新。这样的教师教到老也只能是当一名教书匠,而成不了真正的教育家。教师上课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称作备课,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基础,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备课才更有效呢?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一、做好传统的备课工作
        传统的备课工作应该包括这样几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等,这些传统的备课内容还是不能省略的。
    1.备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这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教材比较简单,不需要太认真备课,但实际上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掌握教材的内涵。
        作为教师,在上一节课之前,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搞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生在哪个知识点会出错,如何突破重难点,这些在课前都要搞清楚。对这一点大家都已明白,这应该是大家自然会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备教材要有大局观,不能光从每一节课去着眼,我们要一个学期,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来关注教材,搞清楚每个知识点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各个知识点的关系,合理地对待每个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再比如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把“玩游戏”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制作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或开发智力的小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不同的课,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由于其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一节信息技术课教师始终是处于讲授状态,那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讲授的时间一定尽可能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时间要尽可能增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二、做好教案的撰写工作
    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工作,很久以来,很多教师都把写教案等同于备课。究竟教案应该怎么写,很多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要写详案,把每句话都写明白,这样上课就像是在背书。现在的很多公开课都是这样,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导致课堂就像一台经过演练的舞台剧,确实精彩,但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我确实不赞同这样的教学。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长期持续这样的状态,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
1.做准备
        在课前准备的时候,不要写过于详细的教案,而是要做一个教学过程的预测,把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包括要讲到哪些知识点,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但不要把课堂上的每一句话事先都准备好。这样的教学会更真实、更精彩、更有新鲜感,学生才爱听。
    2.写心得
    在一节课结束以后,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3.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同寻常。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围绕每个知识点,每个版本的教材编写者会选择不同的实例来说明知识点。但是实际上,有些教材中的实例不一定适用于实际的教学。
        以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第八版为例,教材中有讲手机App的例子,这样的内容如果从纯演示的角度,学生肯定兴趣不高,但在课堂上也不可能每位同学发一部手机供他们操作(我们姑且还不讨论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到学校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一些手机应用软件的作用了,这个时候我想通过家长,通过布置一些校外任务来体验再合适不过,这也是一种亲子活动的体现,比如利用高德地图来实时规划自己的出行线路,有效地避免拥堵,节约出行时间,这个是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的。
        总之,课前备好课,对任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上好任何一堂课都极为重要。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有所成长,信息技术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参考文献:
[1] 钱高军. 有效备课才能有效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备课之我见  
[2] 杨超  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备课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