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鹰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 215128
摘 要:近些年微课在一步步走进我国的课堂教育中,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大放异彩,给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微课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和延伸性材料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因其具有图文并茂、教学时间短、呈碎片化、短时高效的特点,十分适合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劳技课堂;巧用微课;小学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世纪,以科技为核心基础的技术改革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长。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拥有先进的科技。还需要拥有能够创造出高新科技的基础劳动能力。因此,我们要紧抓现代劳动意识教育,为以后的以技术为基础的未来社会做准备。小学劳技课的设立,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动手能力。劳技课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微课对于小学教育的优点及其分类
1.1 微课的特点适用于小学课堂
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是年龄处于十二岁以下的儿童,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导致其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所以在小学课堂上过长时间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接收的内容却十分有限。强制学生在整节课集中注意力去学习,这一点很难实现。所以,我们应当去寻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强迫学生去进行学习。
微课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微课的特点十分适用于小学课堂,非常符合孩子的天性。微课的内容主题比较突出,指向明确,能把教师想要展现出来的更具体更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十分易于学生理解。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相比于枯燥的课本教材,微课无疑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于课堂内容的浏览。运用微课对于小学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微课的教学内容少,相对于范围较为广泛发散的教材教学,微课所体现的教学能够更加集中的表现出某个学科的重点问题,且内容更加精简。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教师可将课堂内容下载下来,反复的进行观摩研究和反思,更有益于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
1.2 微课的分类
微课的分类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划分的。根据在我国小学教育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对微课进行分类,分以下几大类:暗示类、启迪类、讲解类、讨论类、实践类、知识类、感悟类、展示类、探索研究类、合作探究类、自主做工类。每种微课所适用的范围各有不同,可以根据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进行运用组合。
2 微课与小学劳技课的结合
2.1 小学劳技课的意义
如今对于劳技课,依旧有许多学校对其并不重视,无法理解进行劳技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益处。劳技课属于轻劳技教育,是国家为了培养学生基础的技术学习与实践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在小学开设劳技课,是为了从小给学生灌输劳动技术意识,让学生明白动手的意义与重要性。劳技课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能力也有着积极影响。未来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以科学科技为核心的高度发展社会,而完成科技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最基础的劳动意识与科学技术素养。所以,劳技课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它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2.2 关于微课与劳技课的结合
劳技课与微课结合,能够很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劳技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劳技课堂学习中,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运用微课,将学习的主题明确的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快速的了解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给学生提供去动手实践的动力。劳技课属于实践课,不同于一般的学习类科目,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占得比例远大于教师讲授的时间,学生需要更充足的时间去自己动手感悟。运用微课,将教师讲授的时间代替,用微课来呈现教师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让他们实践。如此一来,劳技课的目的就更容易实现。
将微课与劳技教育有机结合,把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再进行微课视频的播放,将微课穿插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微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论是进行哪一项学习活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无法像成年人一样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在课堂中要灵活播放微课视频,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再次聚集起来,对劳技课堂的进行会更加有利。运用微课的特点将劳技课的内容更加深入的开发拓宽,把学生对劳技这门课程的兴趣彻底激发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课的核心,就是运用视频、软件等数字化手段进行教学,文字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并无太大的吸引力,而微课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恰好能够对这一缺陷进行修补,由视频所承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有着十足的吸引力。教师好好要利用好微课的这一优点,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对于课堂的参与力。
3 结束语
微课对于教育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所以探索如何更加灵活的将微课运用到教学中是每一个老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小学教育的发展,微课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技课与微课的结合,需要完善的细节还有很多,我们要重视劳技教育,重视微课,利用微课促进劳技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徐勇.信息技术,小学劳技课堂的点睛之笔[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6(01):54-55.
[2]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03):118.
[3]陈国民,王斌.区域推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策略与方法[J].教书育人,201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