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毅杰
陕西乾县王村初级中学 713312
【内容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可见,质疑也是治学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 引导 质疑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中,你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他们会说没有了。可是,当你深挖课文时,你会发现学生又不会了?是他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吗?不是,而是因为他们就不会在课文中质疑,那么,他们怎么能真正学好语文呢?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可见,质疑也是治学的关键。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名人名言激励法
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质疑的名言。如: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曾说过: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智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俄国作家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灌输、激励,使他们充分认识质疑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愿意质疑。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它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学生起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榜样示范法
首先,我们应以教师自身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就要做勇于质疑的榜样。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讲讲在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出若干个有一定深度、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己是封建末期一个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而范进则是一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孔乙己》控拆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己》是以乐境写哀,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
通过分析比较,可提出质疑: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当然,刚开始学生不可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引导他们体会其中的乐趣。
其次,以名人善疑为榜样。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善疑的例子,这对学生敢于质疑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予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契机,阐明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人类学术、文化进步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以名人善疑为榜样,敢于质疑。
三、潜移默化法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知怎样质疑,或者出现提问太大,只限于字、词表面等情况。在这个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上,要使学生明白“读书也不能刻意求深,在没有微言大意的地方,探索微言大意,就变成穿凿附会”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到篇章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文章题目上设疑。比如说郭沫若的《静夜》和叶赛宁的《夜》。这是两首现代诗,题目一样可是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认识水平当然远在学生之上,但是我们知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自己的见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些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学生总能提出质疑。《孔乙己》一课中,介绍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思索,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除以上几点以外,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敢于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应该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观点对其进行“打压”;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他们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的言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也不要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倡导一种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何况唐代韩愈早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提出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