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潘从军
[导读] 本文从群文阅读的概念以及具体内容出发,明确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潘从军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
        摘要:本文从群文阅读的概念以及具体内容出发,明确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实际阅读需求,对于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运用详细说明,希望为语文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特定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其结合文的内容,深度分析,形成逻辑思维,因此,应用全文阅读还能强化学生逻辑思维。教育者应高度重视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价值,探索其实践运用之路,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群文阅读概念及内容介绍
(一)概念介绍
        群文阅读主要是结合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实践,从学生能力出发,结合教材阅读中的内容确定议题,整理文本,提出引导问题,带领学生展开多元化的解读,在这一过程完成知识的集体建构,最后达成共识。
(二)组成部分
        整体分析,群文阅读具有如下几个组成部分:第一,多文本,群文阅读当中,需要从同一议题出发,选择多个文本,约3~5篇,展开教学。第二,议题,议题也可以看作是文章的主题或者中心,群文阅读中议题就是教学核心,也是学生讨论重点,能够贯穿教学主线,因此,议题的选择不但要明确,而且还需具备议论性特点,符合学生生活经验以及认知特点。第三,问题,群文阅读中,问题主要起引领作用,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互动,通过多个文本横向设计问题,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第四,集体建构,结合阅读内容,容和参与者意见,通过相互尊重和联系的基础之上,由学生根据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对于文本展开剖析,完成知识构建[1]。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应用价值
(一)充实课堂内容
        对比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过程,教师会对同一议题的文本进行整合,并且灵活选取,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对于多篇文本展开分析,让学生高效学习课内文章,并且向课外阅读扩展,选取丰富的案例不断充实课堂内容。
(二)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阶段,无论是课程难度,还是学科数量都有所增加,对学生阅读量方面也要求较高。语文教材当中虽然包括名著导读以及课外古诗词等阅读的内容,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初中生阅读量方面的需求。对此,应用群文阅读方式,可通过课前精心筛选,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多篇文章,供学生展开高质量阅读,学生阅读效率更高[2]。
(三)利于学生发展
        群文阅读的应用之下,能够由浅入深,从单一文本扩展到多篇文章,让学生完成多层次知识建构,阅读大量优秀文章,深刻记忆其中内容,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创新思维,为其学习高段语文知识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
三、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具体策略
(一)多视角确定议题
        议题的选择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学生情感方面出发,《老王》这篇文章讲授过程,为让学生对于“小人物”优秀品质进行体会,设计“小人物大境界”议题,选择《老王》、《台阶》和《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作为群文阅读内容,激发学生感悟,树立正确价值观;第二,从人物本身特点出发,比如:为让学生体会历史名人的特点,设计“历史明星——鲁迅”议题,选择《孔乙己》、《自提小像》以及《自嘲》等文章作为群文阅读内容,让学生品读和鉴赏,学习鲁迅的精神。
(二)合理化选择文本
        1.互补性文本
        互补性文本的组合形式较为简单,讲解文章时,选择互补的群文展开阅读,可强化学生对于文本感知能力。比如:教学“走进周恩来”这一议题内容时,选择《周恩来外交趣事》、《一夜的工作》和《你是这样的人》等课文内容共同阅读,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周恩来这一人物的特点,发挥文本内容的补充性功能,将体现人物不同品质的材料整合其中,在阅读过程串联故事,让学生层层深入,体会周恩来人物的特点以及处事风格,阅读之后掌握人物描写的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2.经验性文本
        经验性文本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经验角度出发,选择其较为熟悉的阅读内容,有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议题“童真”群文阅读教学过程,选择《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作为主要阅读内容,分析骗子拙劣的骗术,提出问题“他是如何欺骗皇帝、大臣和百姓的?”引发学生思考,之后结合学生阅读经验,将《丑小鸭》和《海的女儿》等童话内容引出,展现文本当中的童真,让学生对于故事进行多层次解读,体会安徒生童话故事内容差异,但是传达的真善美相似性,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三)巧妙设计问题
        1.把握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主要指选择能够刺激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作为问题,调动其讨论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阅读当中,对比于戏剧和小说来讲,说明文的情节缺乏跌宕起伏之感,略显枯燥,学生对于此类内容学习兴趣也相对缺乏。对此,可以整合多篇说明文,以学生兴趣作为出发点,设计问题。
        比如:讲授《苏州园林》时,可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以及《凡尔赛宫》等说明文进行整合,从说明对象差异性入手,设计问题“通过阅读上述文章,怎样使用一个关键词将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描绘出来?”“以设计师的视角,说一说上述设计的独特之处?”“若你是导游,怎样向游客介绍这些建筑艺术?”通过上述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语文的信息进行筛选,培养其提炼主旨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结合说明对象,说出对象具有的艺术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模式,让学生发散思维,选择语言的运用,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说明物信息,不但能把握说明问题的描写特点,而且还能对于文章内容进行整体化分析。
        2.突出问题对比性
        讲解小说类文章时,需要重点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探寻人物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的隐含意义,群文阅读过程,应该重点对于小说中心进行挖掘。
        比如:讲授《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将《我的叔叔于勒》与《变色龙》等文章进行整合,将“变化”作为核心,设计对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下:第一,变是什么?第二,哪些事物在变?第三,哪些事物不变?上述问题较为简单,但是能够将不同的文章加以串联,让学生从知识、理解、欣赏、探究等不同视角展开分析,阅读同类文章,对于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探究和思考,明确不同文章当中的“变”与“不变”所指是什么,体会文章人物语言、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人物特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对比,创新提问模式[3]。
(四)辅助学生构建知识
        阅读实质上就是对文本的重新建构,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不断将学生认知进行完善。从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水平和文化意识多个方面出发,不断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过程,重点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和学生共同快速阅读,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在学习过程不断倾听和思想,进行表达。集体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通过逐层示范展开教学。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教学示范,为群文阅读设定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建立课堂模式,向学生明确学习群文阅读的主要方法。
        第二,教师引导,通过提问或者暗示等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进行引领,使其能够根据群文阅读期间学习的方法或者思维模式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合作学习,观察学生讨论过程,将其想法不断整合,并将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其中,保证引导方式运用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
        第四,独立任务,集体构建知识结束以后,学生能够达成共识,此时,教师可对每个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及时反馈课堂成效。
        上述建构过程,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期间,可带领其绘制表格、思维导图、填阅读卡,还可使用批注阅读的方式,阅读文本信息,并进行整合。在明确议题和文本前提之下,能够将课堂脉络理清,对于引导问题精简设置,使课堂流程更加清晰,在学生之间相互表达观点时,不断推敲和论证,最终达成共识。
结束语:总之,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应用价值较高,在实践运用过程,需要教师高度关注议题的选取,具备多样化特点,对于文本展开精细化分析,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其完成知识的构建,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辜建君.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语文课内外,2020,(15):191.
[2]刘波.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35):31-32.
[3]郑玉婷.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15):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