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听”之重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8期   作者:江艳桃
[导读]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江艳桃

        仙桃市长埫口中心学校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听”是基础,又往往是老师们最容易忽视的环节。本文对新形势下借助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听力  健康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与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种多样,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的好方法。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这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而轻“听说”。近几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说”训练纳入教学目标,摆到了与“读、写”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回归,为我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指明了方向。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材、教辅资料等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更方便进行“听”方面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更能吸引学生想听、愿听、会听、听懂。下面就谈谈我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新的面貌:学生们的胆子更大了,思维活跃、个性突出、表现欲强。课堂上他们有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多的灵动。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喜、体验了收获。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以下一组镜头:
        镜头一:老师的话刚说完,许多学生立刻把手举得高高,而且嘴里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我说、我来说、我……”,老师随意叫了一个学生回答,其他没叫到的学生都在叹气,真遗憾自己没被叫到。
        镜头二:一个同学正在发言,还没说完,其他同学在下面都争着大声地说:“错了,错了,不是这样的,老师我来……”
        镜头三:一个同学还没说完,其他同学却把手举地高高,嘴里不停地说:“还有、我还有,老师我还有……”
        镜头四:发言的同学绘声绘色的在说着、读着,没有被点到同学并没有认真听,若无其事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镜头五:一个同学说了,后边同学站起来,跟前面同学说的完全一样,重复着说。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多做点功课:让学生学会“听”。
        “听”什么?怎么“听”?有哪些媒体手段来辅助学生“听”?
一、听音辨音,突出解决听“清楚”的问题。
        在老师和学生的讲话、朗读中听,静静地听,学会倾听。《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在听方面有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听别人讲话时,要特别专心,并能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在听的同时,要边听边想。养成勤思的好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单独对“听”作出明确的训练要求,但是,在不同年段的“口语交际”中,都明确指出了“听”的要求和目标。
        1、听音准。听辨老师和同学的朗读中的“边音l”和鼻音“n”;听卷舌音与不卷舌音(如zh、ch、sh和z、c、s);听前鼻音和后鼻音(如ang、eng、ing和an、en、in)的差别,特别是我们仙桃的学生,还要注意听容易混淆的“h、f”的差别。
        2、听声调。
        3、听语气。
        在课堂训练中,在强化听的练习时,怎样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呢?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听与写”、“听与辨”、“听与记”、“听与说”、“听与思”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同时,老师在要求学生听读时,提出有价值的关键性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要学生有要求地听,有目标地听,有成效地听。落实了听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会得到加强。
        结合“班班通”、校园广播点播系统,借助录音设备,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二、听义辨义,集中解决听“明白”的问题。
        学生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讲,朗读时要认真听同学或老师或广播中范读,同学发言时要仔细听同学说,听的重点是要听懂。听懂就是要着重解决好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同音异义的字词
2、古今异义的词组
3、一词多义的词或词组
4、语言中的言外之意。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老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手段,让学生认真仔细地听、反复地听,不断地揣摩,直到听“明白”为止。
        
三、流畅顺耳,重点解决“心领神会”的问题
语言流畅,语句通顺,听起来不费劲,觉得“顺耳”实际上是“听”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淑湘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内容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
在“听”的过程中感悟语言,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手段,每天让学生听,“听”中“学”、“听”中“说”、“听”中“悟”、“听”中“想”、“听”后“读”、“听”后“写”。学生的能力才会提升。
     美国语言教育学家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实现的,当输入信息与原有知识相匹配时,理解就产生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听力之父James Brown认为,听力是主动感知声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听者的语言背景、知识能力、信息输入或声音符号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反复“听”,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语言的理解,提供大量的语言信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较之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教学模式,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听”为首,媒体技术,“用”最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