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华
(吉林省扶余市增盛镇中学 吉林扶余 131206)
【内容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发生了新的飞跃。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热衷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切实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强化两个“注重”,即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关键词】
改进,教学策略,注重,学习兴趣,主体地位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无论是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策略的改进,还是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乃至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定位……,都集中体现了一个“变”字,“变”表现为推陈出新、以新代旧,“变”意味着创新发展,意味着当今初中语文教学所发生的质的飞跃。
然而,初中语文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呢?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热衷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切实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强化两个“注重”。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兴趣,就有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可以激活学习的主体。反之,无论怎样先进的教学模式,不管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学习效果也不是明显的。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课堂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
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其具体操作可以是: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当今,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动静结合、声形并茂、引人入胜、便于操作等优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可以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很多精彩的现代桥梁图片,然后追溯桥梁的发展史,引出距今已有将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国石拱桥。这样,同学们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无不对中国石拱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能够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
2.走进文本中,深入品读美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而,教师要灵活、有效地把握教材,善于捕捉课文中的亮点,激发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品读、用心领悟,引领学生陶醉于语文世界那奇妙而靓丽的风景。并通过研读一篇篇美文,触碰作者的创作初心,引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创新教学法,引发求知欲望
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内容以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体现出多样性、创新性、发展性等特征。由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而生成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由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而使学生产生“乐学”心理,从而引发求知欲望的生成。
这样,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及某个教学环节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如可以“读一读”、“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练一练”、“画一画”、“写一写”、“演一演”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使学生的学习专心致志、兴趣盎然。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新课程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做好角色定位,具体应该做到:
1.更新教育观念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要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要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鼓励学习进步
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因为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会使学生因产生成就感而更加“乐学”。
鼓励学生学习,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是对学生盲目地“大加赞赏”,教师对此要“是非分明”,正确的就要给予肯定,但绝不能把错误的说成是正确的。如在一次交流汇报过程中,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作答不够准确,当时我没有表示肯定,但也没有给予“全盘否定”。我是这样作结的:“刚才我观察到你们小组研讨得很认真,这种学习态度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另外,你们分析问题的思路也很正确,只是最终结论有些偏差,如果再理顺一下思路,做进一步的研讨,老师相信你们会得出正确的结果的!”这样的鼓励,会激励学生继续探究,直到得出正确的结果为止。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寻求适当的时机施行。
如通过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明确了文章的主旨,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在课尾,我要求同学们续写《我的叔叔于勒》。在续写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的主旨及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发挥充分的想象,便写出了一篇篇情节曲折、血肉丰满的文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一改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得以开发,继而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能够走进文本品味美文,教师能够改进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另外,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昔日教师唱独角戏的“讲堂”如今变成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堂”,从而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互动新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转变/李卓奇主编/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2)杜淑仪/浅谈初中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证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57-58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3-1331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60555号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