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青
山西省原平市范亭中学 034100
摘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积累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传统文化始终贯穿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促进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力度,就成为现阶段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开展
引言
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填补教学缺失。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推动学生素养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当前社会中,网络逐渐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教育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将传统文化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带给学生新的学习感受,强化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支撑,我们中华民族自然也是如此。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当前社会的节奏空前加快,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品味与鉴赏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与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陷入了不为人知,或者是濒临消亡的尴尬处境。这是一个民族的损失,更是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为此,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接触、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二)健全学生人格
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便是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在课本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底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在语文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古代先贤以及近代伟人坚毅不屈的优秀品格,进而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境界的建设。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时,过于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知识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分析,更缺少对知识所含有的文化语言特点的分析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时,没有注重学生的文化学习引导,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入。教师教学方式古板,教学方案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心理隔阂
当代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隔阂,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有待提升。这种隔阂的成因多种多样,首先,传统文化与高中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古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价值标准等,与现代社会之间都有不小的差距,这一因素导致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出现距离感,导致学生无法代入。其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与当前社会的主流风气也有密切关系,现代社会崇拜西方思想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无疑与传统文化之间背道而驰,这对高中生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推动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
优秀传统文化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为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若是生搬硬套对学生进行灌输与传授,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与排斥的心理情绪,进而影响其后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信念,从而导致最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采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巧妙渗透,灵活引导,让学生一层层解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去实现更深刻的认知、理解,并能转化为自身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而要想更好地达成这一效果,借助便捷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无疑可以发挥出其突出功效。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张渭的《早梅》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对梅花的形象展开思考,然后让学生逐渐理解“一树寒梅白玉条”、“疑是经冬雪未消”的景色特点,进而逐步掌握作者自我形象的特点,通过理解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来衬托自己的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学生在对古诗词景、情、境的学习和了解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认识,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二)增进传统文化的写作应用,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写作中渗透传统文化,其核心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过程充分应用自己认识到的传统文化。例如学生在进行《桃花源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式,自己写一篇属于自己的同类型文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就能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有新的发现。为了增进传统文化的写作应用,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文字内容,利用自己的理解将其转化为文言文知识,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加对于传统文化的积累。
(三)开展延伸性阅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师应当在课程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延伸性阅读。学生通过语文基本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汉语及诗词文章的语言表达、语法运用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章理解和把握能力,然后以此为基础,高中语文教师依据课本教材中涉及的作品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广泛且全面的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例如,学生在学习完《蒹葭》、《采薇》这两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诗经》中其他名篇的品读,通过延伸性阅读,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建立紧密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从而感受世代相传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知识的精神。
(四)结合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师不能过于急躁,而是需要保持平静的态度,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穿插传统文化,促使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之间可以达到紧密结合的状态,加强教学的协调性。在这一前提下,学生既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扩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能够促使传统文化价值的有效增强,使之长远传承。此外,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学生们经常接触的一些对联、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也都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积累意识,通过拍照记录,文本整理,PPT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积累的成果,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社会为促进的多渠道传统文化积累习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和积累意识,提升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成就感。
结束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一项工作,教师应该积极思考最佳的融合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积累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秀花.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0(17):25.
[2]石婷婷.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3):93.
[3]李元香.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分析[J].科技风,2020(08):75.
[4]高峰.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J].高考,2020(03):68.
[5]侯保军.关于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J].才智,2019(3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