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梁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韩仓小学 山东 济南 250109)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课本为载体,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就以人教版第八册第21课《乡下人家》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
一、精心设计、让导语闪亮登场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统领全课的作用。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在导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当我们远离喧嚣的都市,步入乡村,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同学们,我们今天共同走进乡下人家,一起感受田园的诗情画意吧!”(揭题)在这里,我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走进乡村,走进田园”,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对课文《乡下人家》的学习。“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引人入胜、巧妙精当的导语能为一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结构清晰
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前,我事先对教材的熟悉已了然在胸,不仅能正确解读文本,还能正确把握教材。这篇文章行文流畅,感情真挚。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与喜爱。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文章的眼睛——中心句。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在讲授时,我感觉自己较好地组织了教学,在教学中采用了“总—分—总”的思路,讲课流程清晰透彻,学生领悟性强。正因为如此,本篇课文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如春风拂面,如清香袅袅的早茶。这节课中,教学环节简约,思路清晰,通过品词析句,诵读、赏景等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农村生活的无比喜爱和向往之情。
三、抓住重点句,在“读”中感知、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如有学生喜欢“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
生1:我喜欢“成群”,这说明嫩笋很多。
生2:我觉得“探”字用得好,这些笋就好像是小娃娃一样偷偷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看上去真可爱!
生3:“探”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像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
师:如果你就是这些小竹笋,那么快想探出头来干什么呢?鲜嫩的小春笋们,你们探出你们的头来吧,把看到的景象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红花绿叶,闻到了空气中淡淡的花香;
生2: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竹子,青的竿,绿的叶,投下了一片浓浓的绿荫。
生3:我听到了黄鹂的歌声,真动听。
……
四、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 新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否引导、鼓励学生扎实有效地朗读,是一节阅读课成功的标志。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是学习语文的最佳途径、最有效方法,是学生必备语文学习的能力之一。
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时,对“鲜花轮绽”只引导为花多,“雨后春笋和鸡鸭觅食”则重指导学生感悟拟人手法,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轮绽”孕育的勃勃生机,“春笋”探出头来的争先恐后,大公鸡“耸着尾巴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时的骄傲和自豪。再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鸡、鸭。
孩子们读完后能用自己的感受说自己读的是什么样的鸡,什么样的鸭。城里人和乡下人比比谁的家乡美。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总结表达。避免了单一的读、品、说,使课堂学习不再单调乏味。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乡下人家向往不已,情真意切的评价语,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有的学生说:“那真是世外桃源!”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那儿度假!”更有学生说:“那儿简直是人间天堂,我乐意去!”所以,朗读训练过程应该关注学生,因材施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指导朗读,读中感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手段之一。
五、合理安排小练笔,延伸文本
有人评价于永正老师的课贵在能够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本学期,我尝试利用读写结合的桥梁——小练笔,让学生留下规范、鲜活的语言。有许多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在《乡下人家》一课的拓展部分,我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小练笔的要求(二选一):
(1)在冬天,在乡下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快拿起笔写下来吧。
(2)选择你感兴趣的场景,描绘一下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色。
这次小练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下面是我对学生“涂鸦之作”的简单整理:
1、学生描写的乡下人家美如画,暖如家。
如“冬天到了,天上下起了鹅毛般的雪花。小朋友看了,穿上大棉袄,戴上大手套,穿上大棉鞋,戴上大棉帽,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鹅毛般的大雪落到农田里,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给麦子盖上了厚厚的棉被;给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披上了雪白的棉袄。农民伯伯看着这瑞雪,眉开眼笑,心里乐开了花,盼望来年有个好收成,这不正中了那句“瑞雪兆丰年”的谚语吗?”
2、学生选景紧扣课题,体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有的学生写道:“在河的中间还有一座石桥呢!乡下人家赶集时,桥上人来人往,有的人拎着菜篮在桥上走过,有的人提着一大块肉回家,还有的人拄着拐杖在桥上慢悠悠地走过。有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还在桥上给小鸭子喂食呢!屋旁是一条小径,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游人前来观光旅游。当你走在小径上,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因为小溪就在小径的旁边。溪水清澈得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溪水哗哗地流着,那么欢快!要是你够幸运,也许还可以看见妇女捣衣的身影,这可是在城里见不到的。”
有的学生写道:“远处还有几块绿油油的麦田呢!几块麦田一组合,就变成了一个个的田字,方方正正,整整齐齐。那麦田的绿色,像用绿染料涂过似的。夏天,一块块稻田如翡翠般绿油油。远处的大山变得苍翠欲滴,流光异彩。极目远眺全部是绿的天下,青的世界。”
3、想象丰富,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表达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如:“走进乡下人家的篱笆院,第一眼看到的是成畦的韭菜,犹如一片片碧绿的翡翠。右边是紫紫的茄子,就像一个个婴儿,在妈妈的怀抱里睡觉……”
再如:“春天,各种果树都发芽了,太阳一照,闪闪发光,犹如天上的点点繁星。桃树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梨树伸出了雪白的舌头,杏树露出了火红的脸蛋……”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写作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遣词造句的本领。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跨越一大步。小练笔,让学生留下语言,感受创作的乐趣,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我们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