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第一中学 750400
摘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流方式,虽说经过训练某些动物也可能讲出和人类一样的语言来,但这终究是非常局限的,大可忽略不计。汉语是我国的母语,中国的几代王朝都以此为日常交流语言,可见其必有其他语言无法替代之处。语言是一门艺术,想要在高中教学中展现语文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旨在推动高中语文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质疑精神
引言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缺乏独立的思考,循规蹈矩很多时候成就的只是平庸。语文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科目,每个人在同一篇文章上,都会有各自独到的见解,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形成独有的语文思维,对于相同的问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进而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语文思维与人的性格、文学知识的积累、思维习惯的形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中教师应当把语文思维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高中的语文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多而杂乱,除了课本知识,还包含了课外的古诗词、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写作。因此,若以语文思维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的框架系统。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语文思维之独立思维
同样的学习环境和班级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的熏陶下,很难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省时间,高中语文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绝大多数教师将大把的时间花费在自己教学内容的讲解上,眼光只放在死板的课文上,一股脑地将乏味无趣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毫无喘息和独立思考的课堂气氛下,试问有谁能真正掌握到实际的知识呢?负面情绪之下,学生很难专注于课堂的听讲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学生只接收教师讲述的,本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但很少有人能独立思考诗的作者背后的情感。[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这种直接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机会,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教师在讲述课堂内容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学生一遇到问题只知道翻阅参考答案或者坐等教师给出答案。首先,这就要求教师要革新,创造新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观念,教学要以引导为主,给答案为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最后再给出标准答案,纠正学生的错误。否则学生容易养成惰性思维,一味的依赖答案,面临考试时,就算遇到同类题型也无从下手。
二、语文思维之质疑精神
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讲授者,学生喜欢将教师、书本当作权威,凡是教师传授的,书本上所写的都毫不质疑,全盘接受。这种思维习惯致使学生没有个性观点,什么问题都只向标准化的方向靠拢。然而,语文本就是百花齐放,求同存异的学科。当发现问题存在瑕疵时,学生要敢于发出质疑,应做到想常人所不能想,寻常人所不能寻。
应试教育中,语文答案通常会被严格规定,走向标准化,开放性不是很高。学习语文时,学生回答的很多标新立异的答案都被否决了,这就导致愈来愈多的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观点看法,逐渐地向标准答案妥协。除此之外,严格意义上说,语文不存在标准。更何况,知识点是死的,但人脑是活的。尤其是在写作文时,语文的灵活性很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哪两篇作文能够写得一模一样,除非抄袭。另一方面,教师不是圣人,何况圣人也会有失误的时候。所以当教师陈述观点时出现纰漏,学生要能够认真思考,适时提出质疑,不然将会造成知识漏洞。[2]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地犯一些错误,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不能及时的反应过来,教师应当再进行进一步的提示,暗示学生刚刚所讲的东西有没有存在问题。通过这样的多次训练之后,学生就会形成质疑的意识,对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当教师不经意间犯了错误,或者在陈述教学观点时出现了纰漏,学生通过思索后,能够讲述自己的疑惑,引起教师自我反思,从而纠正错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慢慢地形成质疑精神,语文水平自然而然也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全面的语文思维习惯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思维都比较片面,这导致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例如,评价曹操,只是单纯地用“好人”和“坏人”来划分。这就好像小孩子看影视作品一样,只把人分为正派和反派。人性是复杂的、是存在弱点的,我们评价一个人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客观且全面的给出自己的看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物已经能够做出基本的判定了这时候教师能做的只是引导和纠正,再也不是替他们做好一切决定,事无巨细。但单纯地以“好”与“坏”来划分事物的固定思维在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进行全方面思考。当然,这种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从细节的东西出发,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习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语文学习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很多时候,只要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3]
语文思维是一种透明的教学内容,看不见也摸不着。高中语文应当达到的一种高度,学习语文不能被固定的知识点所束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没有个人见解的人,是无法在众多拥有一致的思维方式的人中脱颖而出的。因此,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养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思维。看待问题时,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对于教师有意或无意中所出现的错误,要有质疑精神,敢于发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不要单纯地将学生当作接收者,而是应鼓动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自己思考过后,才能对这个知识点有深刻影响,才能“过目不忘”。学生思维的开发是目前的教育空白,教师应当抓住教育的空白点,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军平.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研究[J].考试周刊,2020(84):29-30.
[2]刘蓓蓓.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1):39-40.
[3]王晓斌.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高考,2020(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