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新
梧州市新兴二路小学 广西 梧州 543002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发展,要求教学活动要注重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在小学阶段开展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既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高效完成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基于此,本文就从借助合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借助数形结合增强学生数感几个方面论述了对五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诊断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学活动要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借助更加开放教学形式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更新的视角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课程的奥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真总结教学规律,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把对学生各项核心素养培育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性发展。
一、借助合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对数学问题的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为了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经常为学生设立一些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的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借助合理的猜想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讲解到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自己所学知识完成猜想学习活动,并通过合理的推算证明自己的猜想,以此获取更准确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联系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进行适当的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计算操作,更好地把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最终合理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在自主观察的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更新颖的思路完成猜想和推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创新思想,让学生既能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又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学习榜样。[1]确保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迎接学习活动中的各种挑战,借助合理地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清解题思路,推动自身数学能力的稳步提升。
二、通过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也是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完成对事物的类比、判断和证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五年级《可能性》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过合理的推理验证数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好学的习惯,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可能性这一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可能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用“在袋子中分别放入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五个小球,算一算拿到红色球的可能性为多少?”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计算。当学生准确计算出答案之后,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看一看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或者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课堂内营造一定的良性竞争氛围,让学生在成就感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知识迁移的学习意识,在推理计算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地位,在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不断验证其准确度,帮助学生不断推翻自己的猜想,调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突出课堂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增强学生数感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合理的利用数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运算的感受力和适应性,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良好的数感,为学生深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确保学生从小对数学产生不一样的情感,用理性的思维看待数学课程的学习,明确学习方向,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2]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五年级《小数除法》一课时,教师要加强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密切联系,借助更直观的方式画抽象为具体,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下突出数学课程学习的严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数感,可以在正方形上标上0.10、0.2、0.05、0.08这些小数,帮助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中更直观的理解抽象化的小数概念。接下来,教师就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讲解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教育活动中更好地感受数字学习的魅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有效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课程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锻炼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让学生在各种训练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确保其学习思维更加敏捷。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学生把握数学课程学习的规律,不断总结学习经验,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全面地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束语
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考虑教学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教学计划,并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从而有效实现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全面推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让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真正成为为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过程,调动学生深入学习数学课程的求知欲,更好的突出素质教育的前沿性。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
[2]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