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明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王朝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我国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课堂上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能力。其中,在学习中使用动手能力能够让学生将实际事物与数学知识相关联,提升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的思维、动手能力。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以及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展开了探讨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路径;《时、分、秒》;
在小学数学当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也是小学生快速学习数学知识的途径之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与实际事物的形象有关,在小学的数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对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影响,帮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的课本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案例,在学习钟表时就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具体的锻炼,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课本中的疑难点一一解答出来,同时还能够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根据数学的教学特点来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数学的见解,创造出一种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学氛围[1]。
比如:在学习“《时、分、秒》”课程时,主要培养学生的时间换算和认识时钟的能力,在学习时钟时,可以让每一位同学从家里带来一个纸杯子,通过老师的引导开始手动操作,在开始之前,以教室里的教学素材为参考,让学生按照时钟进行动手操作,在纸杯子上将钟表表盘的表格画出到纸杯子的底部,再通过裁剪将“时针”、“分针”、“秒针”裁出来,这里要注意三个针的长度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大头针将“时针”、“分针”、“秒针”固定住,在大头针的尾部扎在细棍子上面,在棍子转动的过程中,时针和分针随着棍子的转动而转动,这样就一个时钟就完成了[2]。
在老师示范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钟表: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通过具体的操作过程,将钟表的知识点渗透到数学实践教学当中,有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课堂教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3]。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培养方式
(一)创造合理的数学培养模式
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实际先动手操作的对象是什么,在这节课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为学生进行示范,并在操作中为学生渗透与操作相关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从实践的教学练习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相似的数学知识进行比较,并从中得出结论,使用数学的语言能将其概括出来。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数学操作时,老师要做好示范工作,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教学质量,而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步骤进行模仿,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够寻找出不同的解题方式,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从教学的不同的角度,对数学的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中,在学习中使用动手能力能够让学生将实际事物与数学知识相关联,提升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的思维、动手能力。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一)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时钟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学习,在课堂上有自己的自主意识,让自己成为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小主人,在推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留下一部分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询问老师来获得答案的线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共同探索问题,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出现是老师就高人一等的感觉,同时,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是具有一定的威严的。
(二)通过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就能改善这一现状,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使用动手操作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拓展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操作时,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掌握数学实践中的操作方法,为学生的培养建立合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总结出数学教学内容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龚雯雯. 以《时、分、秒》的教学为例探讨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7, 000(090):103-103.
[2]李晓峰.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分析[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 000(002):00062-00062.
[3]黄桃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 文渊(小学版), 2019, 000(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