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实施策略探析——以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29期   作者:张铁城
[导读] 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促进中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这为构建高中历史素养课堂提供了新的视角
        张铁城
        梅州市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梅州  514021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促进中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这为构建高中历史素养课堂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目标为例,探析如何确立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引领梳理教学逻辑,整合教材史料等课程资源,设计动态生成知情合一的问题探究方案,实施课堂教学最终达成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  

        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学目标和依据目标展开的教学实施策略是教学的关键。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以教学对象发展现状为基础,但又超越其发展现状,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其实质就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中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及教学实施为例,探析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并依据目标实施课堂教学。
        一、提炼教学主题,依据主题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本课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呈现了近代中国人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提倡思想解放,从学习西方到学习俄国的历程。单元内容与政治上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联系紧密,也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在思想层面的反映,是中国思想转型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本课的教学主题可提炼为:深入剖析近代百年思潮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探究时代思潮所达到的高度,透过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人生轨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这一教学主题确定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2、通过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培育学生建构特定的史实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意识,能够按照时空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3、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感受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积极进取和与时俱进的进步精神,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逐步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突出教学目标引领,重新整合课程资源,突出史料支撑。
        本课教学主题突出人物主线,梳理近代思想发展脉络,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体现:突出三组思想发展代表人物、解释二个核心概念、梳理一条思想发展线索。对本课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明晰架构的处理,使教学结构主题更加明显,提供多种视角下的不同材料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立意。
        [三组思想发展代表人物]
        第一组:孤独呐喊的惊醒者:林则徐、魏源。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率先惊醒,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走向蜕变与新生,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的带头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材料中顽固派对林则徐的攻击和嘲讽,理解“孤独呐喊的惊醒者”的含义。
        第二组:自强新政的践行者: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
        从“开眼看世界”的结局可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受到冷遇,中国错失了整整20年的发展时机。林则徐魏源的呼吁和主张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国人的呼应,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等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进一步完善和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三组:仿行制度的启蒙者: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郑观应为代表
的早期维新思想家。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心血付诸东流,战争的失败让李鸿章黯然神伤,也让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大梦惊醒,痛定思痛:救亡图存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著书立说、改革变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二个核心概念]
        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补充史料: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
        “其学堂之法约有六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张之洞
        根据材料说明中体西用的含义。(从材料中国之伦常名教、周孔之道、《四书》《五经》等关键词理解中体,从富强之术、气数之学、西政西艺理解西用。)
        二是维新思想。
        史料:“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发现经济、文化、政治等角度。)
        史料 中国是旧中国思想的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是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康有为)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
                                                                ——(美国)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通过讲述康梁的社会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自主了解维新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张,总结概括这一时期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条思想发展线索]
        史料 “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三个阶段”。
        ——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据材料引导学生总体上梳理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维新变法倡导君主立宪。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学习的历程逐渐加深,学习过程是伴随着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同时进行的,反侵略的加深客观上刺激着中国向西方学习层次的加深。
        三、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动态生成、任务驱动的问题探究方案。
        教学不仅是有计划的、预设的,而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眼中有学生”,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探究情景,突出任务驱动,营造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氛围,借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来表现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引领学生独立地感受到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获得积极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本课设计了三组问题探究情景。
        探究情景1——对《海国图志》在当时中国和日本引起的不同反应的思考。
        史料:《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海国图志》就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魏启敏《中国巨著帮日本走向维新》《环球时报》(2005年12月09日)
        《海国图志》在中国无人问津但在日本却广受欢迎,对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的主张在中国没有付诸实践的社会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仍然守旧落后,缺乏反省,无法接受新思想。结合材料与时代特征,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历史解释的基本能力。通过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人物讲述和史料分析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探究情景2—— “中体西用”对师夷长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864 年《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
        ——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任务:根据材料二分析史学家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中体西用”思想。(从材料的不同态度分为肯定角度和否定角度,从具体阐述可从促进思想解放、迈出近代化第一步的实践活动、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等角度概括。)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理解的中体西用的含义,掌握客观评价的原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学会用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和失败必然性。启发学生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体西用思想违背了这一关系。在学习西方先进经济基础的同时也要学习其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了这一点,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
        探究情景3——宣传维新的特点及维新思想的影响。
        史料 “天哀大地生人之多艰,乃降圣人而极民患,为神明,为圣王,为万民作师,为万民作保,为大地教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惧,作六经而大义明,传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纲,家知仁恕忠爱之道……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康有为
        任务:了解维新思想的含义探究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
        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体现历史学科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启发学生理解康有为披着儒学的外衣、借着孔子改制的魔杖,宣传西方的民主与宪政,主张维新变法。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却启发了后来无数的新青年,为实现中国的自由民主科学而奔走。
        
        主要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2王德民著,中学历史教学设计,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陈志刚,于萍,也谈教学立意的理解与实施,《历史教学》2016.12
        (4)席长华,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2016.12
        (5)杨亚丽,教学立意:实现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学历史教学》2017.01
        (6)郭子其,历史教学的内生性生成策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