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潘亮
[导读]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
        潘亮
        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文峪小学   陕西省洛南县        726100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也有人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因为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此可见,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现代社会阅读的能力要求和运用远远多于作文;阅读是成人之源、树人之本,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搞好阅读。而课外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新部编版语文课本对阅读教学从理念、内容、体系到目标、要求、评价等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确规定:“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相当贫乏,他们的课外阅读仍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现象:1、缺乏阅读的主动性,不想读。据调查,由于这些学生受家庭的影响,既没有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又缺乏家长科学的指导,所以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到外面玩耍。很多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迫于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2、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不会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面对一篇文章,浏览一遍就算了,收效甚微。3、阅读内容贫乏,没有书读。农村大部分的家长或老师只要求学生看作文类的书。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 4.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阅读时纯粹是“读”,没有“背”、“抄”等帮助记忆、积累的手段。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关键,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兴趣,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 “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做好小学生阅读的引导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资源,即使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再多的文章、材料,在考试中也不见得能够碰上相同的内容。因此,与其传授学生具体的知识,不如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使学生面对阅读材料,能够“见招拆招”,轻松、自主地解决阅读问题。1、引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小学生做阅读计划的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学习了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关的科学小故事、人物传记等;可以围绕学生的爱好和特点,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如童话故事、侦探小说等。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课内阅读的内容更加充实,还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勤于思考。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切忌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小学生的思想比较简单,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阅读时极有可能不会去深层次地思考,这样也就达不到学习和成长的目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呢?答案是:提问题。例如:“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者真的是这么想的吗?要不是,那他的想法的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此,一个问题紧跟这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兴趣越来越高,从中获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从而激发起更强烈的阅读欲望。3、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做阅读笔记一是能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使之内化于心;二是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资料,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之外化于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帮助他们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首先,引导学生摘录阅读材料中精彩的地方,包括优美词语、格言警句、富有深刻含义的段落等;其次,引导学生做批注、写简单的认识和体会;最后,引导学生缩写或扩写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通过做阅读笔记,学生的专注力不仅得到了提高,概括、理解文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措施1、先扶后放。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最终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教师和家长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放手。 2、先易后难。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有易到难是极重要的。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在题材上,学龄前的儿童以童话故事、短小的诗词为主,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为小学生喜欢的。另外也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新闻。 3、先单篇短章,后读成本书。  有时教师和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读课外书没有恒心,一本书读了个开头就搁下。其实,让小学生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大部头”中信息量大,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要求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连贯能力,否则读到后头忘了前头,始终一团乱麻。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发展,即便坚持读完”大部头“,也免不了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应让小学生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小学生读简本巨著或“大部头”某些章节。 4、先精读后略读。  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式。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精读的训练在先。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 5、多多益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相当一部分教师倾向于小学生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学生读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而是开阔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很好“课文”。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言概之,在语文教学中,就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第一位,要摒弃大量讲解阅读教材的教学法。有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不仅精读而且要泛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此以往,学生的词汇量大增,语感形成,并能体会语言美,有意识地去创造美的语言,那么语文功底自会加深,语文能力自会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