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奕
(广东省清远市源潭中学 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听说读写,这是在语文课堂上应培养的学生的基本能力。然而,越到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越沉默。这点在农村高中表现尤为明显。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观望,以消极沉默的态度来应对一切。学生的这种失语现象,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笔者探寻学生课堂“失语”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善说。
关键词:语文课堂、失语、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然而,越到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越沉默。这点在农村高中表现尤为明显。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观望,以消极沉默的态度来应对一切。学生的这种失语现象,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笔者探寻学生课堂“失语”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一问题。
从研究中发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失语”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学生缺乏“说”的平台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仍占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说得多。教师说得多,必然导致学生课堂上沉默失语。同时,老师的关注面非常有限,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而且老师喜欢提问个性开朗的学生或者是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对其他学生的关注相对就少了。另外,教师设置的问题问法也会影响学生的自由表达。笔者在调查中发现:60.29%的学生喜欢老师提问开放性的问题,41.67%的学生还喜欢回答争议性强的问题,仅有25.49%的学生喜欢回答课文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而现实是我们的课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设置的问题更倾向于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但学生却更渴望能够有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的空间。教师的问题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沉默以对。可见,教师的教法会导致学生丧失自由表达的平台。
第二,学生缺乏“说”的欲望
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由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在情绪自控能力上比儿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学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有的学生过去爱说爱笑,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人交谈,也不愿意对长辈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样的心理发展下,高中的学生很多都不愿意在课堂上和老师分享自己的见解,当遇见不赞同老师观点的时候,仅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打断老师,立刻说出自己的观点,大部分的学生宁愿课后和同学交流或者自己查看参考书。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是习惯了沉默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看法,缺乏主动思考和质疑能力。即使有异议,也不愿意在课堂上表现,宁愿选择沉默以对。
第三,学生缺乏“说”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手段;“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手段,它们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相较较弱,表意不完整,辞不达意,说话没有重点,缺乏条理,怕引起同学笑话,这也是造成他们在语文课堂是失语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的问题,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沉默失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说”。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者而应是引路人,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协助者而不是监督者。因此,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协调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学生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从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其次,要了解学生,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个性差异的学生,要加以引导,让他们敢于说。
如对于害羞自卑的学生,我们要多沟通,多鼓励,让他们明白只有真实自信的表现自己才是正确的,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课堂上可以多提问一些他们能够解答的题,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多次成功的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不再视课堂上回答问题为洪水猛兽,树立自信,最终达到敢于主动“说”,勇于“说”的目的。针对优等生与后进生,做好协调,把握好教学基准点,分类辅导,使学生乐学善学。在这样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让师生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倾听和言说分享,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改进教法,激活课堂,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法。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再现教材中的情景,让课堂生动起来。如教授古诗《静女》时,让学生进行现场情景剧表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还能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老师设置的问题也能轻而易举地回答了。再如采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分配好任务,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学生的参与度高了,教师的关注面也广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枯燥的复习课,也可以让学生不再沉默。如在复习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我采取转换学生的角色的教法,让学生当“老师”,针对同学的答案,评判得分点在何处;也让学生当“命题者”,给他们一个文段,针对文段设置考题考大家。这种教法,既可以让学生得到乐趣,对考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话可说,改变复习课沉闷的局面。
第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让学生“说”得出。巧妙设疑,就是所提的问题要具体,力避抽象和不着边际,也可以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争议性强的问题,让学生“说”得出。过于抽象或者空泛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从哪个角度回答。这样的问题没有意思,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因此,所提的问题要具体,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究:“从本文中,你可以看出项羽具有怎么样的性格?”“项羽最后的悲剧命运和他的性格是否有关系?”这样有争议性、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兴味盎然,使他们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巧妙设疑,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说”得出,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四,多条途径,灵活选择,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很多学生能读会写,但到生活实际中,就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在农村学校里,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多条途径,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使他们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如可以采取课前5分钟新闻点评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天让一位同学上台讲述一则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并让其他学生去点评新闻里面的人物或事件。这样做,训练学生学会说话抓中心,概述事件,突出内容的重点部分,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写作奠定基础。采取复述课文的形式,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复述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条理的、有重点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这就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条理地把课文表述出来。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愿望,提高“说”的能力。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焕发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沉默失语,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能言善辩,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