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马晨
[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反映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马晨
        济南市文化东路小学,250014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反映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而从词义上看,语文一词本身就包含语言、文学、文化等内容。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材突出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反映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而从词义上看,语文一词本身就包含语言、文学、文化等内容。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但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得到凸显,甚至被长久地忽略了。我们应该将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版作为一个契机,重拾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在此,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进行探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课文中。例如,教材中的古诗词、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都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二是体现在教材的部分模块设置中。例如,“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楹联、谚语、古文、成语等。三是体现在教材的封面和插图中。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小学一年级上下册和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的封面、插图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且多采用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例如,一年级上册封面中的风筝,二年级上册封面中的哪吒闹海、皮影等。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直接素材,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在课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富含传统文化的课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主要内容,更要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素养、道德情操。例如,在《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难”“灾”“疏导”“驱赶”“凶猛”等字词和含义与写法,能够有条理地叙述大禹治水的故事,而且要让学生理解故事中蕴含的人民智慧、奉献精神等。另外,对于课本中富含传统文化韵味的封面、插图、古文、谚语、楹联,教师可以通过灵活有趣的形式,如“看图讲故事”“观察并说一说这幅插图”“你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吗”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有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传统文化不是存在于历史中的事物,而是自古至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流传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不应该形而上地讲道理、讲精神,而应该有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密切性,从而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与继承。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向进行筛选。具体来说,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传统文化的层次性等,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牢牢记住各种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等,而是希望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有所创造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才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根本动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国民传统文化素质,实现文化自强自信的有效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实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4.1以教材为本,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古诗文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用好这些范例,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我们在教曹植的《七步诗》、孟郊的《游子吟》时,可以结合“孝悌”这一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学生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敬爱;教孟郊的《游子吟》时,可结合中国的孝文化与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尊敬师长;教李绅的《悯农》时,可结合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珍惜资源;李白的《赠汪伦》可以教会学生珍惜友情;杜甫的《春望》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像此类例子,课文中可以说俯拾皆是,只要老师有意识地把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积月累,自然会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4.2丰富课外内容。开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语文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是多种多样。除了课文的讲解之外,语文活动课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重要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教师在元宵节期间,可以组织猜灯谜活动;在清明节期间,可以组织踏青扫墓、拜祭先烈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可以组织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活动,并把这些活动通过日记、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甚至课堂上也可以在讲解生字新词时,结合汉字文化介绍字词的来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讲解成语,组织学生成语接龙;讲授成语典故,以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布置学生多观看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中华诗词大会…‘中华好故事…‘中华成语大会”等,并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3家校教育结合,促使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作为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阵地,缺一不可。家校联合,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必须借助家校结合的力量,互相督促,共同提高。语文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家长参与、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作业,来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比如让家长④表菊蓼砺2017年第04期监督孩子完成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然后写成日记或作文,要求家长签名上交,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如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次手工或共同完成一项作业,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类似的还有,同看一场电影,同去一次图书馆,一起郊游,一起购物……通过这些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的记录、感悟,对学生进行各种传统文化教育。四、结合地域民俗文化,开展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这些地域民俗文化既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有其明显的地域特征。结合地域民俗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五、总结语
        总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漫漫修长,任重而道远。从娃娃抓起,从小学语文教学抓起,在小学生的心灵深处,点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星星之火,将来必可成为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王雪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小学,2017,(12):357.
        [2]李少莲.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课内外,2020,(15):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