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晴
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 2262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儿童的各项能力素质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学前阶段艺术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对于促进儿童的个性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的人格精神,在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前美术;人格培养;健康发展
一、引言
学前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未来全面发展人才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早期少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能够促进幼儿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美术教育的环节,促进儿童审美情趣和素养提升,强化了儿童手眼脑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学前美术对于儿童个性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学前美术锻炼儿童的能力两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明确学前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对广大教育者有借鉴意义。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于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一)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个性的培养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教育,从美术作品中,通过观察儿童所运用的色彩、线条、形状等,能看出幼儿的不同个性特征。有的幼儿所用的配色是比较鲜艳夸张的、有的则是比较保守,还有的儿童配色单一沉闷,这就能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大胆、活泼、内向等。因此教师也可以透过绘画作品,发现儿童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个性。幼儿绘画提倡大胆的涂鸦,表达心中所想,不受拘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干预,让孩子自己独立去作画,激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作画,在创作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美术素养,有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养成。[1]
(二)学前美术教育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一直以来的教育观强调,要重视幼儿阅读,通过语言去表达情感。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们常常会关注孩子对文字、数字的掌握情况,对于他们的动手动脑绘画的能力方面相对不够重视。学前美术教育就是运用新奇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去主动观察,感知外界事物的结构、形态、色彩等,把所吸收到的信息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例如让幼儿去画一个毛毛虫,那老师可以先给幼儿播放一段毛毛虫的动画片,从动画片中儿童了解了毛毛虫身体的形状、毛毛虫走路是什么样子、毛毛虫是什么颜色的,幼儿有了自己对于毛毛虫的初步认识,毛毛虫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走路的样子是一扭一扭的十分可爱,身体的形状是圆圆的,颜色是绿色的,可以利用彩色笔在纸上画出毛毛虫的形状,再加上鼻子、触角等,让儿童对毛毛虫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手眼脑的协调配合,促进幼儿智力的发育。
(三)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
美术教育也是一种创造教育,每个儿童都具备绘画的潜质。幼儿时期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成年人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幼儿教育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鼓励儿童大胆思考,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今天要画一个云朵,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们去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并且让孩子们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云朵,有孩子把云朵画成了一只小兔子,有的孩子给云朵涂上了粉色的,有的孩子在云朵上画了一只小飞机等,这些都是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教师不能说孩子们这样画是错的,云朵应该是白色的,天空应该是蓝色的,这样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挥。鼓励孩子们去大胆表达心中所想,并且引导孩子们用语言去讲述自己的画,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能力
(一)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绘画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归根结底是孩子通过眼睛去观察事物的一种呈现。教师在绘画创作之前,要先让孩子们去主动观察,让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在纸上描绘出来。因此观察是绘画的前提,也是孩子认知结构形成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事物,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2]
(二)培养儿童的记忆力
形象记忆能力是基于观察基础之上的,外界事物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印象,例如我们平时背的书包,它的颜色、形态、结构、款式等,这些都是一种形象记忆的体现,形象记忆力对于儿童之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增强,孩子能够把眼睛中所看到的事物都印刻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能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形成,对于儿童未来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在平时也要刻意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
(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的想象力是观察能力和记忆力的智慧结晶。儿童的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可以通过观察简单的线条,就描绘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有趣的故事情节。比如画一条鱼,孩子们就能联想到美人鱼的故事,然后去在自己脑海中描绘出一个画面。绘画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之下的产物,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出孩子的想象力,
(四)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美术绘画仅仅是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还包括美术欣赏、美术评论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通过美术的教育,让孩子们认识美、发现美,学会欣赏美,在美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五)培养儿童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绘画创作的整个过程,是孩子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过程,孩子绘画之前要先观察,这就是用眼睛去看事物,再在脑海中对事物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再动手去画,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最终完成了画作。因此绘画的过程,是需要手、眼、脑共同作用完成的。
结论: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方式,对于幼儿良好的个性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学前美术通过对儿童观察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直接作用于绘画创作之中,间接促进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绘画读物,让他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去进行主动创造,能有效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胡媛.学前美术教育与儿童人格培养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4):226-227.
[2] 崔贺. 学前美术教育与儿童人格培养的探讨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 (2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