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大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范新
[导读] 在英语教学中,翻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范新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翻译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从不同语言研究领域找到理论依据,是翻译教学的指导性原则。人类心理学研究是图形背景理论的发源地,实践结果表明,在解释语言现象时利用这一理论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以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大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题,首先阐述图形背景理论的概念,然后介绍图形背景理论对语言认知解读,最后提出在大学翻译教学中应用图形背景理论的建议,希望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大学翻译教学;语言认知
引言:图形背景理论对人类认知规律中的突显原则进行了探讨,认为人们在认知某种事物时,会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主要是优势部分和劣势部分,在语言中这种认知倾向同样存在,因此,在大学翻译教学中对图形背景理论进行合理运用,是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脸与花瓶视觉图是图形背景理论的起源,如图1所示。对这个图形进行观察,通常会得到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黑色背景上有一只花瓶,另一种结果是白色背景上存在两张脸。上述结果是对人类感知规律的反映,简言之,就是人类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会将事物分为优势和劣势两个部分,其中优势部分为图形,而劣势部分为背景。人类通常会将绝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图形上,而集中在背景上的注意力较少。这一理论被应用到语言研究后,就形成了图形背景理论。研究者对理论的定义如下:图形作为一个可以运动的物体,其变量可以由场所、方向或路径表示,突显是其最主要的价值。背景作为参照体,在参照框架中不会发生变化,与这个参照体相比,图形场所、方向或路径会被特定的描写。通常情况下,容易组成图形的成分具有视野相似性、封闭性和连接性的特征。比如:天空中的风筝、墙上的海报均可以被视为图形,而天空和墙属于背景。
        
        图 1 人脸花瓶幻觉图
二、图形背景理论对语言的认知解读
        在语言研究领域,研究者认为利用语言成分映射外部世界的情景,就是语言的作用。将其作为依据,可以对外部情景进行分解,且各部分和语言成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为一一对应,而语法形式可以支配对应的过程。例句1:;例句2:。站在传统观点的角度而言,上述两个句子具有相同的意思,简言之,就是语言成分与相同的外部情景相对应,但语言成分在组织形式和语义上却没有对应物。这种观点与转换生成语法大致相符。上述两个句子本质相同,但在形式上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句子的派生基础为相同的深层结构。另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这种观念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他们认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结构自然和可以接受的句子仅有一个,比如:将句子改成就会让人感到很难理解,而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解释其中的差别,在例句1和2中,在相同的情境中,所涉及到的思维解读方式却并不唯一。比如:在例句1中,Mom在认知主体眼中属于图形,因此,认知主体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这句话中,背景就变成了,此时认知主体的编码顺序为。在句2中,图形和背景则恰恰相反,成为了图形,而Mom作为背景,认知主体的编码顺序也变为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选择分句主语不能随意选择,需要将情景中某些成分被凸显的程度作为依据,从侧面反映出认知主体对语言有着不同维度的认知和理解。
三、图形背景理论下的大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多样性解释中的运用
        句法多样性问题是大学翻译教学中频繁出现的问题,在这种问题出现后,选择哪种句式、如何选择主语,会令学生感到十分困惑,并且,学生对自己翻译的句子,也保持怀疑的态度,认为翻译后的句子,并不符合原文意思。而认知原则在解释句法多样性时,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语言表达式代入到图形背景理论后可知,主语通常会代表图形,宾语或状语会代表背景,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则由动词表示,动词可谓是图形和背景的连接纽带。因此,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语法与常规语法存在差异。认知语法不是由主谓宾组成,而是以实物突显程度作为标准进行表达方式的选择。我们可以将图形的选择视为主语选择,背景选择就是宾语和状语选择。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为例,教师在课上引用了两个经典的句子,例句1:;例句2:;传统语言家很难对这两个句子的差异进行解释,但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则有助于句法多样式性的解释。首先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在例句1中,图形由Susanr表示,背景由my sister表示,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参照点,因此,在进行句法解释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Susanr对my sister这个参照点进行定位和评述,通过这种方式突显Susanr。但是在例句2中,其情况与例句1截然相反,由此可见,发话者选择视角和强调部分的不同,表明了主语的不同。而图形和背景选择取决于发话者的注意力。对主语的原则会被情景中某些成分的突显程度所决定,同时,还会被人观察认知某一事件或情景时的角度、注意力和过程所影响。因此,在高校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图形背景理论作为依据,对句子多样性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翻选择句式和主语[1]。
(二)图形背景理论在简单句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主体观察事物或事件时的视角与所强调部分之间的差异,是图形认知理论所反映的内容,在翻译时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切入点,确保译文意思与原文相同。以取而代之的是一栋高过一栋的公寓楼翻译为例,在读到这个句子时,学生会在头脑中想象出相关的画面。将图形背景理论作为依据可知,图形是最先被感知的部分,其他细节的清晰度较低,其中,背景就是未分化的部分。在学生所想象的画面中,商业区、旅游区都可能是背景,但由于细节不清晰,因此,这些区域无法突显成为图形,只能作为背景而存在。在确定图形和背景后,学生即可确定翻译的方向。在这个语句中需要突显的部分为,简言之,就是放在句首位置的主语,而该句的背景为,属于句子的状语部分,而谓语是,由于谓语较为简单,因此无需过多解释。
        在经过上述解释后,学生成功翻译了语句。如下:
         。
        在阅读这个语句时,我们头脑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一栋栋高楼的画面,与汉语语句中的图画相同。通过这种方式所翻译的句子,与原句具有相同的味道。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可以将你买的摄像机花了多少钱作为例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认知理论翻译语句。首先,教师让学生翻译这个语句,学生在翻译后得到两种译句,如下:
        句1:
        句2:
        然后教师对学生说:大家认为哪个句子能够体现汉语句子原有的味道呢?我们先看下原句,你们在看到原句时,头脑中会想到从钱包中拿钱支付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从钱包中拿出钱属于图形部分。在确定图形后,学生即可在Pay和take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pay和take相比,前者对支付动作进行了强调,而后者则强调了拥有状态。因此,将句1作为译句可以使图形得到充分表现,图形背景理论在简单句翻译中的应用作用会得以实现[2]。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复合句翻译中的应用
        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在复合句翻译中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外研究者曾经分析了复合句中的图形和背景,认为复合句中的时间、因果或其他类型关系中的两个事件,主要由主句和从句表示,其中主句是图形,而从句为背景。以表示时间顺序的复合句为例,学生在翻译此类复合句时,会将时间发生的时间顺序作为原则,简言之,就是在允许的表达方式中,最早发生的往往是从句动作,而主句动作的发生时间较晚,其中从句作为背景,而主句则作为图形。比如:在语句中,该句在表示时间顺序的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因果关系。在语句中,基础由已经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构成,在翻译时,在选择参照点时需要依据新识别的信息为主。此时,背景就会由较早发生的事件表示,而图形就代表较晚发生的事件。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翻译下述语句:
        例句:当大卫的爸爸生病时,他同他的叔叔住在一起。


        学生在看到这个句子时,会对其中的事件进行排序,大卫爸爸生病,之后,他同他的叔叔住在一起。根据图形背景理论的顺序原则,发生较早的事件为背景,在翻译时需要将其视为从句;而发生较晚的事件被视为图形,即主句。简言之,就是在这句话所表示的画面中,大卫同他的叔叔住在一起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会在画面中的突显,成为图形。当大卫的爸爸生病时,这句话由于细节不清晰,且尚未分化,因此,仅能作为背景,在掌握这些知识后,学生即可准确翻译复合句。
(四)图形背景理论在段落翻译中的应用
        句子是段落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段落时需要将句子翻译作为切入点。但段落翻译和句子翻译却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段落属于多个事件集成的画面,图形和背景数量较多,而句子属于单一的图画,图形和背景均为一个。因此,在翻译段落的过程中,需要对实时变化的图形进行关注,确保所翻译出的作品能够体现段落的变化性和趣味性[3]。
        例句:伊丽莎白有一件十分美丽的衣服,是她哥哥买给她的。这件衣服的价格昂贵,是她最喜欢的衣服。可是很不幸,这件衣服突然不见了。
        译句1:Elizabeth had a very beautiful dress that her brother had bought for her. This dress is expensive and her favorite. Unfortunately, the dress suddenly disappeared。
        译句2:Elizabeth's brother bought her a very nice hat, which cost a lot of money and she loved it very much. Unfortunately, the hat was lost。
        上述两个翻译句的意思大致相同,都对原文基本思路进行了传达。但前者的图形主语以衣服为主,较为僵化,十分单调。而后者的图形为两个,分别是伊丽莎白和衣服,二者不断交替,因此所得到的译文具有生动性和变化性的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充分表达了伊丽莎白对衣服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教师在高校翻译教学中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可以培养学生以线性句子为基础,构建立体图画的能力,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图形背景模式后,在翻译时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主语,翻译准确性会随之增加[4]。
(五)图形背景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将林伯格的语言共性论作为依据,可知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在语序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但并不代表二者的语序完全相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和英语语序的区别较大。汉语具有逻辑结构简单的特点,简言之,就是语序与时间顺序和因果顺序相匹配。而英语语序相对复杂,且具有灵活的表达方式,表达时间、因果和条件的状语从句在主语前后均可。显然,这种文化语境差异现象的存在,使学生在翻译语句时感到十分困难,无法保证翻译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建议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运用图形背景理论,以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接下来,本文会以时间语序、空间语序为例,探析图形背景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如下所述:
        1.图形背景理论在时间语序和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在各类语序中,时间语序较为常见,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在多数情况下,英汉双语在实践语序方面具有相同的规律和特征,此时,可采取从背景到图形的语序,比如:The young couple enjoyed a walk in the park after dinner,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After dinner, young couples like to take a walk in the park,虽然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翻译,但汉语译文中习惯只认可一种语序。“晚餐后,年轻夫妻喜欢到公园散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时间顺序表述方面,汉语语序对时间语序较为重视,简言之,就是先发生的事件在前,而后发生的时间在后。在英语表述中,同样有类似的句子。对于此类句子,在翻译时无需进行语序调整。比如:But before she could join her husband in Paris, Elizabeth travelled to England and left his daughter in the care of her servants。译文:但在她去巴黎和丈夫团聚之前,伊丽莎白夫人去了英国旅游,并将他的女儿留在了那里,由她的仆从照顾。上述例文的原文表达顺序为背景在前,图形在后,去英国旅游是句子的核心,属于认知部分的突出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图形,而前一句去巴黎找她丈夫,为“去英国旅游”提供了时间背景,属于图形背景理论中的背景。通过上文可知,相较于汉语语序,英语语序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灵活性较高,该句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表达顺序为背景-图形,与汉语表达顺序相符,因此,在汉语翻译中选择与原文一致的语序即可。除这种情况外,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相反的情况也常常出现,比如:还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早晨给工人发工钱时,小明几乎和别人打起来了。这句话的译文为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in the ointment. When the workers were paid in the morning, Xiao Ming almost fought with others。汉语在表达时,喜欢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后,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对核心意义的重要地位进行突显,英语虽然具有灵活的表述,但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使一连串事件重要部分突显,属于常见的表达习惯。在上述例句中小明几乎和人打起来了,在汉语和英语表述中均为句子核心,属于认知中的图形。但需要强调的是,二者在语序上相反,具体表现为前者的语序为从背景到图形,后者的语序为从图形到背景。为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重视图形背景理论在时间语序翻译中的运用,从而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意思[5]。
        2.图形背景理论在空间语序翻译中的应用
        在查阅资料后得知,语言在表达空间关系时会涉及到两个过程,分别是从图形-背景和背景-图形,这两种概念化模式通常被视为非标记性语序。此外,标记性语序通常会表达标记性概念。虽然英语和汉语在语序上截然不同,但在空间关系表述上,两种语言语序之间的差别较小。比如:在进入冬天后,天气极为寒冷,虽然小明在赶路时不断吃食物补充热量,却敌不过寒威。在进入一个小村庄后,发现前面有一座高山,十分陡峻。小明出了村庄往前走几里地,发现山脚下有一个酒店,门前流淌一条溪流,酒店周边全是石头。这段话的翻译如下:
        After entering winter, the weather is extremely cold, although Xiaoming is on his way to eat food to replenish heat, but not Han Wei. After entering a small village,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high mountain in front of it, very steep. Xiaoming walked a few miles out of the village and found a hotel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a stream flowing in front of the door, surrounded by stones。通过原文和译文对比后可知,英语和汉语在表达语序上存在差别,以对酒店的描写为例,翻译者为避免语言单一化,在翻语句时遵循了从图形到背景的语序,恰恰与汉语的空间语序相同,这表明,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表达方面,存在诸多的相同之处。
结论:综上所述,图形背景理论以人类认知规律角度为切入点,对语言现象进行了阐释,拓展了翻译教学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的运用价值,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予以高度关注。并在句法多样性解释、简单句翻译、复合句翻译、段落翻译中运用,以促进翻译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殷晓英.浅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33):99-100.
[2]王路阳,米娜,汤语婧.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0(32):13-14.
[3]郭锦辉.基于语境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国际公关,2020(12):150-151.
[4]王蓓.解构主义翻译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J].农家参谋,2020(24):178+187.
[5]闫娜娜.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究[J].文学教育(下),2020(10):78-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