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辨性作文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陈晓梅
[导读] 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面临来自学生几个方面的阻碍,如学生在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时,
        陈晓梅
        云南省腾冲市一中,
        摘要: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面临来自学生几个方面的阻碍,如学生在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因为偷换概念或概念混淆而进一步导致偏题,或因混淆关系使自己的作文结构混乱,或论证比例失当使作文无法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等。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迫切的解决,才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
        一、思辨性思维概念
        思辨性思维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过程,能够在观察、体验、对比等多种方式的应用基础上对外部信息或内部想法进行认知及运用,通过这个过程能够使观点更加明确,使表述更加清晰,使思维更加严谨,总之就是一种认知世界及认知自我的思维模式和能力。思辨性思维包含的方面非常广泛,对于科学、哲学以及逻辑等多个方面的思维都有涉及,通过这些思维的使用,保障能从多个角度完成对观点的检验。从思辨性思维延伸出的思辨性写作指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思维习惯,还指一种思维技能。
        二、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的作文写作不同,思辨性作文要求学生有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从现实中寻找问题来一点点地完成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同时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思辨性作文进行评价时,应当注意其是否有明确的观点,在进行论证的时候是否有紧密的结构以及恰当的语言表达,也就是说要看作文是否符合逻辑性。如果写出的文章没有逻辑性,往往会出现跑题等问题。
        (一)现阶段的高中生经常会因为偷换概念或者概念混淆而使文章偏题
        一篇文章想要进行逻辑论述就必须有明确的主题,高中生经常会在写作当中因为概念混淆或者偷换而无法进行准确的审题。在审题过程中片面性地看待问题或者以偏概全,对于题目或者所给出的材料进行理解时过于简单化,使得文章立意不够深刻,甚至出现偏题或跑题的现象。所以,学生在审题时,不仅需要对作文材料进行深入理解,还应当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或者要求下展开书写。此外,学生在对其论据进行阐述时,经常会出现材料论证较少的问题,甚至是直接照抄原题或只对原题进行轻微的扩写,对于思辨性作文的理解较为片面,将其当作材料的罗列和堆积,就会导致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理不清,也不能透彻地解析作文主题。
        (二)现阶段的高中生经常会因为混淆关系而使整篇文章的结构或者语言混乱
        思辨性模式就是先行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通过论据进一步论述各个分论点,使论据与分论点相结合,达到证明中心论点的目的。所以在思辨性作文写作时,论点、论据、分论点应当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整篇作文由一个中心论点和若干个分论点构成,分论点需要围绕中心论点设定,使之具有合理的逻辑关系,避免重复交叉的问题出现,保证结论的严谨性。
        (三)现阶段的高中生在论证论点时往往因比例失当而无法表述清楚自身观点
        部分学生在写作文章时经常不能保持客观,这就使其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文章当中以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自己感兴趣或者了解深入的论点论据,而忽略各个论点和中心论点间的联系,不能使其相呼应。这种文章在结构方面就显示出了严重的失衡,结果是中心论点往往无法论证透彻。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与思辨培养相结合
        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分析优秀论述文当中的论证思维。学生的阅历以及阅读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其思维发展,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生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无法“行万里路”,却可以在“读万卷书”的过程当中增加自身阅历,以这种阅读的形式来促进自己思维品质的增长。在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当中有这样一段话:“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所以说想要提高高中生写作的思辨性,可以将阅读作为出发点。
        (二)写作教学与思辨培养相结合
        1. 合理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质疑,对学生的思辨思维进行强化。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学生应当有独立思考和质疑探究的能力、习惯,应当在不断的锻炼当中提升自身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当前阶段高中生缺少的就是这一点。
        2. 深刻分析。
        在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当中的深刻分析指的是对主题或者所给材料从不同层次进行多层解释,达到明理的效果。主要的分析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比较分析,如《师说》当中的三组对比,“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对比,“择师”与“耻师”的对比,以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间的对比,层层对比揭示了应当“从师学习”的主题;还有就是因果分析,这种因果分析能够帮助高中生养成清晰的论证思维习惯,具体的分析方式是: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站在哪种立场;接着指出为什么站在这种立场上;然后对观点的客观性进行分析,最后推断出结果。无论是因果分析还是对比分析,都能够在展现出文章思辨性的同时,使文章具有紧密合理的结构及语言。
        (三)课后教学与思辨培养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课后指的不是在课程结束之后,而是指学生完成写作之后的教学。学生思辨性写作虽然有教师的指导,但学生仍占有较大的自主性,所以作文质量不能够保障。教师评价学生的思辨作文时,应当从全局视角出发,将评改的重点放在语言表达及逻辑论证两个方面,对其中不合格的,及时指出并且给出修改建议;对于其中较为优秀的作文进行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探讨,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发现相结合。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能够满足高中论述文写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现阶段高中教学当中应当对其重视,并且不断探索,力求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赫诗涵.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高中“思辨性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高晓林.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路径探寻[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四),2020.
        [3]张硕.试析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J].学语文,20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